□陳茂君
《行走記憶》(團結(jié)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是楊世忠的一本旅游美文集,細細捧讀,你會覺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又四季分明、賞心悅目;你會體悟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情愫,又會明白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哲理。
去看人跡罕至的美景
你知道榮縣大佛,可你知道榮縣后龍山大佛,以及建于唐代的天堂寺嗎?你知道榮縣牛峰山,可你知道仙人山、大老君山、呂仙山嗎?你知道榮縣高石梯,可你知道高石梯后山的石筍溝、古石梯、陡巖、百年古松嗎?還有榮縣蓮花鎮(zhèn)紅土地油菜花、新橋鎮(zhèn)的成片砂仁花、伍寨坪500畝梔子園,以及自貢與樂山、宜賓、內(nèi)江交界處有看頭的云峰寺、仁和寨、響灘子、大高洞……不知道沒關系,楊世忠喜歡原生態(tài)旅游,他去的地方都是有文化底蘊、有考古價值、有觀賞性、有旅游開發(fā)價值而又人跡罕至的地方,他會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細細地將這些美景的美妙繪聲繪色地告訴你。于是,你就會心甘情愿地跟著世忠旅游足跡,一次次去探秘,去解讀,去感悟,完成一次次充滿挑戰(zhàn)性的有意義的旅行。
情之所至,世忠還專門設計了“五寶—牛尾—蓮花紅土地油菜花觀賞線路”,提供給有關部門參考。他還建議:自貢、宜賓、樂山交界之地有豐富的獨特自然景觀,如仁和寨、響灘子、青竹溝、云峰寺、桫欏谷等,如果三地有關部門聯(lián)合起來統(tǒng)一打造,一定能形成獨特的川南旅游文化區(qū)。
楊世忠是榮縣人,熱愛家鄉(xiāng),希望家鄉(xiāng)的美景讓更多人欣賞,以促進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家鄉(xiāng)情懷躍然紙上,令人感佩。楊世忠又是貢井區(qū)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或許,他眼光所到之處,滿是工作和職責使然。
原生態(tài)旅游是一種修行
“坡度基本都是70度以上,而且有些地方根本沒有路,多年前山民上山采藥用當?shù)貥淠敬畹哪咎荻嗵幰涯昃檬蓿癄€變質(zhì)。特別是‘一線天’,下面一截沒有木梯,要跪著爬上去,拽著一根搖晃的細鐵絲。兩山之間僅50厘米左右,縫隙只容一人通過。石壁上滲水,手冰涼根本拽不緊那搖晃的鐵絲。空間狹小,背的帳篷如果碰上巖壁,不留神就將滑落萬丈深淵。”
“……最危險是下來的時候,看不見木梯,只能匍匐在斜石上,斜石是光滑的,手無處抓,只能身體慢慢往下移,腳慢慢去感覺木梯,感覺不準,左了右了,或者用力不均,你也將隨風滑落……”(《登大瓦山》)
讀著,腿都發(fā)軟,還有“能從華尖山活著回來是上帝的恩賜”的描述,想起都有后怕的恐懼。
世忠經(jīng)過上牛背山、下牛背山的生死考驗后,“忽然明白,為什么今人無法寫出古人那些宏偉瑰麗的篇章,便捷和快速的交通工具讓古人難以逾越的天險變成了通途,以至于我們無法細細體會艱辛的旅途所帶來的無奈、畏懼和彷徨。我們?nèi)狈δ欠N身在其中卻無力改變的體驗和掙扎抗爭過后的坦然與安寧”。接著,世忠反省道:而今,“稍微漫長艱險的旅途帶給我們的往往是煩躁、不安與退縮,我們失去了很多心靈享受的機會,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我們的心靈變得脆弱和浮躁,我們無法在安然的心緒中去享受,去思考……”(《感受中國最大的觀景平臺—牛背山》)
讀到這里,讀者會忽然明白,作者喜歡時常冒著生命危險的原生態(tài)旅行,除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應該還是一種修行,一種自我完善的修行。這就高了普通旅游者、普通旅游美文一個境界。
令人動容的美文欣賞
楊世忠是省作協(xié)會員,高中時就開始在全國報刊上發(fā)表散文、詩歌,在網(wǎng)易博客、新浪微博、“今日頭條”原創(chuàng)號上發(fā)表了100萬字500余篇散文,有大量粉絲,2008年出版有散文集《無痕記憶》,文字功夫自然了得。《行走記憶》中,因此也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寫。
“不一會兒雪停了,太陽又露出來了。那些裊繞在山峰和湖面的云霧如白色絲巾慢慢滑落,露出山峰皎潔的面龐,陽光映照,金黃剔透,映襯著同樣剔透的藍天,那絲巾則調(diào)皮地在山間挺拔樹林之上飄來飄去,時常將那金色山峰籠在身后。若隱若現(xiàn),最是讓人期待。我面向山峰,有著朝圣般的虔誠,希望面前再現(xiàn)那一層點彩的嫩黃,一層漂浮的乳白,一層剔透的金黃和一層純凈的藍組成的奇景,而造化只讓我們這些凡人如愿那么短暫的片刻。”(《雪暴葫蘆海》)
就要告別黑竹溝了,戀戀不舍。為什么呢?因為他被黑竹溝深深地感動過。
“感動,為那山際裊裊升起的云煙,如詩如畫;為那或參天挺立的古木,或纏繞而生的蓮香,或倒地而重生的新枝,他們在演繹著怎樣的生命含義或者愛情傳說。”
“感動,為那這般季節(jié)還在隨風飄落拾級而上一地的黃葉,為那在山澗穿流而過汩汩作響的清泉,更為離開現(xiàn)實之后人與人之間那種本性的關懷。”(《黑竹溝的誘惑》)
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這樣的段落,書中處處皆是。
情到深處,世忠情不自禁地吟起詩來。“我想生命是掛在山頂?shù)?所以我喜歡沿著山走/等待接住那隨意吹來的山風/也許? 那是生命/山,只有敬畏,沒有征服……”(《穿越米倉古道文化發(fā)源地—小光霧山》)“世上有凈土么?/我相信有!/有些人,/始終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心中一片明凈,/夢想走遍萬水千山。/游歷本身就是財富。/人,只要還有夢想,/就好。”(《情人眼中的一滴淚—金川情人海之行》)
這樣的詩,不是無病呻吟,是情景交融,發(fā)自心靈的有感而發(fā),讀來令人動容。
《行走記憶》,是一本值得細細捧讀的好書。
編輯:馬莉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