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女法官,看似柔弱的背影之下,卻有著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場。她叫尹紅梅,貢井區(qū)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從2018年9月至今,貢井區(qū)法院在社區(qū)、村居以及重點行業(yè)設置了法官工作室13個,這些工作室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
以其名字命名的“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成立以來,為群眾提供“家門口”的立案、審判、調解、信訪等服務,實現司法服務“全覆蓋”“零距離”,被最高人民法院評為第二屆新時代人民法院黨建創(chuàng)新優(yōu)秀案例,進一步推動了基層司法體制改革,滿足了群眾對實現“家門口”司法服務的殷切期盼。

加強組織架構
打造“一核多元”合作平臺
作為全市法院首個以法官名字命名和首個直接入駐基層社區(qū)的法官工作室,“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依靠黨政主導,依托社區(qū)黨群服務中心,主動融入社區(qū)治理,打造了群眾家門口的法治“前哨站”,在居民中建立了良好口碑。

為推動“積極參與”取代“被動司法”,貢井區(qū)法院、貢井街道、長土街道共同簽訂《貢井新城黨建聯盟共建協議書》,研究制定《關于聯合設立“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訴源治理工作的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示范“無訟”社區(qū)建設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工作室指導思想及責任分工,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目前,工作室建立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各方參與、部門聯動、調解優(yōu)先、司法終局”的多元基層司法治理保障機制,借助各自領域的專業(yè)優(yōu)勢,形成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相互支持的強大治理合力,將糾紛止于未發(fā)、解于萌芽、化于社區(qū)。
優(yōu)化服務內容
打造“潤物無聲”訴求化解窗口
工作室所在的黃泥坳社區(qū),轄區(qū)現有居民小組8個,居民小區(qū)5個,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20余個,餐飲、住宿等商家100余個,常住人口近一萬人。該社區(qū)為貢井新城住宅、商業(yè)、娛樂中心,居住人口紛繁復雜,既有城鎮(zhèn)常住居民,也有“農轉非”安置人員,文化和法律素質參差不齊,生活交易中極易引發(fā)矛盾糾紛,特別是婚姻家庭、物業(yè)管理、鄰里矛盾等類案紛爭日益凸顯。

黨員法官尹紅梅和同事們堅持每周三利用半天時間接受群眾現場咨詢。漸漸地,工作室名氣越來越大,周邊社區(qū)的居民也找上門來。尹紅梅說,為了提升社區(qū)居民整體法律素養(yǎng),工作室還堅持每月舉辦一次法律知識講座。
如今,工作室從定期接受現場咨詢,發(fā)展到轄區(qū)群眾到社區(qū)或村委會預約,并根據矛盾糾紛的不同特點安排專人進行解答。此外,為進一步滿足群眾對線上司法服務的新期待、新要求,工作室依托“互聯網+”模式,創(chuàng)新建立“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微信小程序,積極推進“多元化+網格化+信息化”一站式解紛體系建設,拓寬司法服務渠道,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線上司法服務。
探索常態(tài)長效
打造“感知微末”基層法治體系
“除了對個案的引導,我們更希望整體提升轄區(qū)居民的法律意識。”尹紅梅說。日常工作中,“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團隊的法官們積極踐行,力圖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引導,增強廣大居民的法治觀念。

“一個雞蛋的威力——它只是一顆小小的雞蛋,但也可能是殺人‘兇手’!”“杜絕高空拋物,共建和諧社區(qū)。”為貫徹落實《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 墜物案件的意見》,工作室迅速啟動普法宣傳,直觀地將高空拋物應負的法律責任印制成宣傳海報,在多個小區(qū)張貼宣傳。倡導居民文明居住,構建和諧社區(qū)。
五年多來,“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聚焦婚姻家庭、物業(yè)服務、相鄰糾紛、高空拋物、校園暴力等矛盾糾紛和熱點難點問題,接受群眾法律咨詢600余次,為群眾解決急愁難盼問題150余個,開展“黨員法官說法”等法治宣傳活動100余次,指導基層化解群體性糾紛80余起。同時,不斷豐富活動載體,采取定期聯系會、黨員法官說法、法律知識口袋讀本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社區(qū)自治調解員、人民調解員、人民陪審員的培養(yǎng)和培訓。

“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作為貢井區(qū)黨建項目及訴源治理品牌,正在全區(qū)有序推廣。貢井區(qū)法院隨后相繼在貢井區(qū)鹽工新村、金魚河、李家橋、天府、龍?zhí)秷龅瘸青l(xiāng)社區(qū)(村)設立了“紅梅”黨員法官工作室,將司法服務的窗口前移,引導群眾理性解決糾紛、就地化解矛盾,推動了基層司法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程潔)
編輯:周馨鈺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