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記者 張才 劉曉丹 攝影 葉衛(wèi)東

由教育部主辦的本次大賽于今年4月啟動,以“誦讀古今經典,弘揚中國精神”為主題。黃信廙和廖禮琳從初賽、復賽一路過關斬將拼到全國總決賽,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選手共頌傳統經典、同展文化自信,對于兩位縣域中學青年教師來說實屬不易。據悉,兩位獲獎者均為土生土長的富順人,在學校分別擔任音樂教師和語文教師。
11月27日,比賽成績發(fā)布一周之后,黃信廙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了和其他選手的差距。據了解,晉級決賽的選手多數來自高等院校播音主持或語言文學專業(yè),普遍比賽經驗豐富、心理素質過硬,黃信廙和廖禮琳參加大型比賽的經驗則為零。
“但我們也有自己的優(yōu)勢。” 黃信廙畢業(yè)于四川師范大學民樂專業(yè),主攻傳統樂器二胡,他表示自己的優(yōu)勢在于聲音的把控和情感輸送;廣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擔任高三年級語文教師的廖禮琳,則對著名詩人流沙河應答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作品《就是那一只蟋蟀》理解更為深刻;同時該作品在打磨過程中得到了指導老師王榮和高波的大力幫助。

回望今年4月,黃信廙和廖禮琳以富順二中校園為背景,拍攝并上傳了參賽視頻。接下來半年時間,兩人在和其他選手的交流中不斷進步,評委評價其作品時稱兩人配合默契,在聲音塑造上有一定功力,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表達作品可圈可點。

“音樂是美學的一部分,學習音樂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黃信廙稱自己上小學時擁有的第一件樂器是笛子,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二胡,一下子就迷上了這種“如泣如訴”的聲音。黃信廙自2011年起到富順二中擔任音樂老師。在他的感染下,12年來有不少學生對包括二胡在內的中國傳統樂器產生了濃厚興趣。
“上臺的時候兩條腿都有點發(fā)抖,我一直在努力控制……” 出生于1996年的廖禮琳,是本屆比賽最年輕的選手之一。2021年才到校開始任教的她,無論工作還是比賽都是“新人”。廖禮琳稱在這次比賽過程中,搭檔黃信廙耐心給予了她專業(yè)上的指導,通過“修飾”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更好聽了,“收”“放”之間還體會到了文字背后的情感。

“做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廖禮琳稱自己天生膽小,直到上中學時還“連話都說不抻抖”。她決定改變這一現狀,考上大學后主動報名參加了“主持人”培訓。盡管培訓的內容為婚禮主持,她仍然收獲頗豐,在上臺演講以及語言表達上,漸漸和其他同學拉開了差距。
廖禮琳告訴記者,直到現在她每次公開課或上臺講話時都還會緊張,但只要事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自己就不會發(fā)揮失常。廖禮琳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文本閱讀,她認為誦讀經典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共情能力,學習能力也會與日俱增,正所謂“讀經誦典,受益匪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源于1903年(清光緒29年)的富順二中是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四川省一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引領型)、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傳承百年文脈、厚植教育情懷的富順二中已成為“才子之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
記者從富順二中獲悉,近年來隨著學校辦學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青年教師人數不斷增加,目前全校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130名,占全校教師的四分之一。學校構建了“35710”青年教師梯度培養(yǎng)機制,即3年左右完成從優(yōu)秀大學生到合格教師的轉變,5年左右轉變?yōu)槌墒旖處煟?年左右轉變?yōu)楣歉山處煟?0年左右轉變?yōu)槊麕煛?/p>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每年9月新學期開學時,學校都要舉行師徒結對儀式,即“青藍工程”,為教學不滿3年的青年教師配備學科導師和班主任導師。導師用“傳”“幫”“帶”的形式指導青年教師工作。
在2022年9月舉行的“2022-2023年度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儀式”上,廖禮琳作為“徒弟”代表上臺發(fā)言,她表示有了師父王榮老師的鼓勵與指導,自己會有更多底氣,積極鉆研,認真做好課堂教學,青年老師一定能夠從中受益,加快成長。
時光無聲,但從不辜負努力者。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陳繼東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