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記者 周姝/文 ?張馳/視頻 見習記者 張君亮/圖 ?
12月23日下午,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馮偉民做客2023中國·自貢恐龍藝術周,以“恐龍何以成就霸業(yè)”為主題,帶領大家一起探索恐龍稱霸大陸1.6億多年背后的原因。

“三疊紀中晚期,地球生命史上出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恐龍誕生了,但它們并不是那個時代的主角。”馮偉民介紹,當時原始的爬行動物如扁肯氏獸和波斯特鱷仍把持著大局,剛剛出現的恐龍個體都比較小,不超過一米,只能在大型爬行動物的夾縫中生存。三疊紀晚期,蜥臀類和鳥臀類恐龍都已分化出不少種類,成為當時爬行動物中種類最為繁多的一個類群,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馮偉民稱,三疊紀末期發(fā)生了一次大滅絕,導致大型的原始爬行動物紛紛退出歷史舞臺,而恐龍僥幸躲過了一劫,走上了之后鼎盛發(fā)展的時期。侏羅紀時期,恐龍失去了對手,進入迅速發(fā)展的時期,無論在物種的種類還是數量方面都極為繁盛,恐龍家族本身構成了一個強大的食物鏈條,登上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頂點,拉開了恐龍時代的帷幕。
馮偉民介紹,白堊紀是恐龍家族全面發(fā)展的時期,出現了高度的分化,種類極度多樣化。與此同時,許多恐龍開始“披盔戴甲”,這是什么原因呢?馮偉民認為,種類的多樣化跟自然環(huán)境有關,比如大陸板塊分裂導致地理上的隔離和生存環(huán)境的多樣化。“披盔戴甲”則是因為當時的恐龍家族放眼整個生物界沒有對手,內斗變得越來越激烈。白堊紀晚期,世界各地都在上演肉食性恐龍與植食性恐龍的大戰(zhàn)。
恐龍為什么能演化那么長時間,為什么那么強勢?馮偉民談到了三個因素:外在的環(huán)境因素、內在的生物學因素,還有運氣。“進化有時候非常奇妙,它不一定有固定的方向,它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產生某種偶然的事件,改變之后進化的軌跡。”

馮偉民認為,三疊紀末大滅絕引發(fā)物種大滅絕,身體構造較有優(yōu)勢的恐龍適應了變化,而鑲嵌踝類卻沒能度過這一關。具有保溫功能的原始羽毛確保了食草性恐龍能夠抵御中、高緯度的冷冬,進而獨享中、高緯度豐富且穩(wěn)定的植物資源。而且,在大災難發(fā)生后,大氣中的含氧量下降到了10%,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上升至8%,呼吸功能較差的鱷類動物大多因無法適應低氧環(huán)境而滅絕。
6600萬年前,稱霸大陸1.6億多年的恐龍灰飛煙滅了,留下的遺骨難道僅僅是讓人類追憶它曾經的輝煌嗎?馮偉民表示:“盡管恐龍的滅絕令人扼腕嘆息,但如果沒有白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或許就沒有今天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整個新世界,也就沒有我們人類的誕生和輝煌。”
馮偉民認為,環(huán)境的巨變無疑影響了恐龍的生存,是極度惡化的環(huán)境埋葬了恐龍。當今地球環(huán)境污染日益嚴重,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惡化,人類的前途將會怎樣?恐龍滅絕的前車之轍無疑是我們人類的后車之鑒。
“當然,我們也要相信生命的頑強。”馮偉民表示,人類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地球上的萬物生命,生生不息,大自然的法則和進化的鐵律自始而終地影響著生物的繁衍生息,我們熱衷于研究恐龍的興衰存亡,是為了給予自己更好的啟示,更多地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揭開地球生命繁盛和衰亡的終極秘密,創(chuàng)造人類生命更為美好的明天。”
編輯:李婷
責任編輯:歐亞非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