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堪稱這片熱土上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其全套鉆井技術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鉆探技術的先河,為人類找到了開采地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fā)明”,也成為這座城市的“基因”之一。
自貢網記者 ?張才/文 ?葉衛(wèi)東/圖

“我?guī)煾付跻郧霸诮涛业臅r候,讓我和他握住同一根鋼絲繩,稱如果‘噔’一聲是上腔盤,一動不動是下腔盤,這時候就要填料補腔了。”1月5日,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省級傳承人劉漢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探測井下的情況全憑手感,必須通過鋼絲繩對地下千米傳遞上來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斷,并找出應對之策。

劉漢朝的職位是“井口管事”,即井鹽鉆井及生產現(xiàn)場總指揮,其職能包括協(xié)調現(xiàn)場各工種、處理現(xiàn)場井下事故以及制作使用上百種工具。這個職位,和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中的頓銼鉆鑿技術密不可分。據他介紹,自貢鹽井頓銼鉆鑿技術包括鑿井工序、測井及糾斜、補腔、打撈、修治木柱,先后經歷了東漢至宋初大口淺井的孕育,宋代卓筒井的轉型。
“蜀始創(chuàng)‘筒井’。用圜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以巨竹去節(jié),牝牡相銜為井,以隔橫入淡水,則咸泉自上……”宋代蘇軾在《蜀鹽說》中關于卓筒井的記述,明確其創(chuàng)始于北宋慶歷年間;井徑小,深數十丈;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使用 “圜刃”開鑿鹽井,以及在世界上首創(chuàng)了套管隔水法等。
卓筒井是一種井眼“如碗大”,深數十丈的鹽井。它采用一種被稱作“圜刃”的銼頭頓擊井底,破碎巖石;同時又使用一種裝有牛皮活塞的汲筒撈取鑿出的泥沙;成功地解決了鉆井、洗井、固井等問題,取得了機械鉆井的成功,推動了世界鉆井技術的發(fā)展。
明清時期,沖擊式頓鉆鑿井技術在自貢地區(qū)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頓鉆鑿井工藝。包括細密的鑿井程序,鉆頭和鉆具的改進,測井與糾斜,以及巧奪天工的修治井技術。運用該技術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開鑿于1835年)至今仍保持了原始風貌。

進入20世紀,機器鉆井(旋鉆)逐步代替頓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井鹽生產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這一傳統(tǒng)技藝逐漸失去了在鹽井開鑿生產中的主流地位和作用,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在進入21世紀以后瀕臨失傳。
而以劉漢朝為代表的技藝傳承人和志同道合者,多年以來一直堅持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和生產現(xiàn)場言傳身教相結合的方式傳承這門古老技藝。
“退休前的最后一天還在東源井除水銹,干了一個通宵。”劉漢朝的一生都在傳承弘揚工匠精神。出生于鹽工世家的他,自1972年起就奮斗在傳統(tǒng)井鹽生產一線,先后從事?lián)杆ぁ㈩D鉆鉆工、頓鉆井技師、井口管事等職,其中擔任井口管事達37年,與千年鉆井技藝打交道更是超過了半個世紀。
1995年劉漢朝當選四川省勞動模范,2007年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在退休后,劉漢朝也沒閑著,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的許多鑿井工具展品均出自他之手,還與人合著了《淺述近代沖擊(頓鉆)鉆井工藝技術》一書。劉漢朝自幼就隨父親劉清銀,拜在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第一代傳承人、貢井鹽廠總管事董炳初門下,長年涉足鑿井現(xiàn)場,對各類工具的使用和現(xiàn)場各類技術故障的處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作為一名井口管事,劉漢朝的主要工作為打撈落入鹽井里的工具,行話叫做“取難”。針對落井工具的形狀,他得采用不同的工具“抓取”:有時用活扣,有時用鐵爪,多達數十種。而什么時候放扣、是否“取難”成功,全憑鋼繩傳遞的手感,是個極度需要經驗的巧活兒。
“以前沒有這方面的書籍,全憑師父言傳身教。” 劉漢朝決心改變這一現(xiàn)狀,其授徒時所作的《工人技師帶徒理論與實際操作傳藝情況記錄》,整理出來就是一本厚厚的工具書。上面不但有各種化學方程式,手繪了鹽井井身結構示意圖,還詳細記錄了傳授的內容和進度。其中2006年6月13日(劉漢朝退休前一年)就記錄了頓鉆鉆井修井撈砂器的制作:選料,楠竹要老、圓范、伸直,膘水要厚……
井口管事的責任重、要求高,還要有一顆“匠心”,所以不易培養(yǎng)。以貢井鹽廠為例,劉漢朝工作時全廠職工超過了3000人,但 “行了文”的井口管事僅有6人,目前在世4人。其中包括今年74歲的梁援越。
“貢井鹽廠出來的都是‘全卦子’,不只是‘摳’還要學會扯潤子、做腳子、換腳子……一個人要掌握整套工序。” 梁援越說,他在1971年進入貢井鹽廠,先跟隨龔子文學摳水(第二年劉漢朝也隨龔子文學藝,二人系師兄弟關系),后來又學習司鉆。 1976年梁援越開始帶徒,1978年任井隊長后打出了記錄在案最深的咸宗井(井深1518.6米),1982年統(tǒng)管鹽廠鉆井。
退休以后,閑不住的梁援越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古鹽場鑿井工具復制技藝上面,創(chuàng)作了上百種鉆修井工具和各種“縮小版”天車。其制作的達德井天車(高113.4米,為當時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模型,被我市首家私人博物館“自貢源遠井鹽藏品館”收藏。

四川久大鹽業(yè)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久大鹽業(yè))低壓天然氣分公司技術司鉆、46歲的劉彬,如今成了新一代“井口管事”,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第六代傳承人。
“算起來,我應該喊劉漢朝師公。”從小在長山鹽礦長大的劉彬是一名“鹽二代”, 1998年從技工學校畢業(yè)后就成為了一名鹽礦人。2009年掌握了新型鉆井(旋鉆)技術的劉彬,師從肖銀坪學習頓鉆和傳統(tǒng)鉆修井技術——肖銀坪的師傅為李翔鵬,是劉漢朝帶過的三名徒弟之一。
劉彬稱自己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潛”。由于老井的鹵水含鹽量普遍較低(不及長山鹽礦鹵水一半)、生產成本較高,因此挖潛方式為開采伴生氣,經管道輸送至公司制鹽車間供燃氣鍋爐使用。目前久大鹽業(yè)旗下,仍然生產天然氣的老井有10口,其中金流井日產氣量超過了2000立方米。

“傳統(tǒng)頓鉆技術并不是一項落后的技術。”同時掌握了“新”“老”鉆井技術的劉彬表示,頓鉆技術特別適合于低壓產層的開采,因為鉆進速度較慢,井下產層的微弱變化都能及時發(fā)現(xiàn),且該工藝無泥漿循環(huán),產層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產 層資源。頓鉆工藝在鹽井的鉆井和修治井運用方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工藝簡單的特點。
據悉,久大鹽業(yè)在目前老井維護上仍然采用傳統(tǒng)技藝。
“(下套管時)動靜大得不得了, 只聽見‘砰’的一聲,樹梢上的麻雀就驚上了天……”1月5日,劉漢朝、梁援越、劉彬三名傳承人在金流井重聚,回憶起當年的情形仍津津樂道。
“不要覺得不好意思,盡管問……”盡管中間隔了好幾代,劉漢朝私底下不止一次的對劉彬“表明心跡”:“我是年過七十的人了,再不傳下去,這些東西就要爛在肚子里。”劉漢朝和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打了半個世紀交道,他希望能有人來接下這一棒。
“傳承和發(fā)展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是我們共同的職責和使命。”久大鹽業(yè)戰(zhàn)略投資中心主任蘭雄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下屬的匠心井鹽傳承保護有限公司頓鉆隊,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傳承、運用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鹽井頓銼鉆鑿技術)的隊伍。 ?
據悉,金流井始鑿于清咸豐七年(1857年),井深1365.48米、六腳木質天車高38.15米(為全市現(xiàn)存天車第二高度),目前為自貢市文物保護基地和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傳承實踐基地”。
久大鹽業(yè)目前擁有11座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傳習場所,三大培訓基地,現(xiàn)有傳承人6名,從事頓鉆工、輥工、司鉆工等工種在崗職工60名,制作井鹽深鉆汲制工器具163件。多次邀請非遺傳承人教授學員傳統(tǒng)的天車捆扎、提撈筒腳子的制作、絲繩的編制、潤子的制作,提高了學員對鹽井深鉆汲制技藝專業(yè)理論、操作技能。
作為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保護單位的久大鹽業(yè),制定了《“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項目十四五保護規(guī)劃方案》,明確在“十四五”期間,將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工業(yè)遺址“東源井”為載體,積極引資融資打造非遺館、傳承體驗中心、非遺工坊等場所和旅游路線,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fā)展。

因鹽而興、因鹽設市的自貢,擁有著眾多與鹽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我市著力健全非遺保護制度和工作體系,多措并舉延續(xù)城市歷史文脈,也讓包括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在內的諸多古老非遺項目煥發(fā)了新生。但如何進一步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性保護,提升文化自信自強,進而助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仍是需要我們集智聚力、鍥而不舍去解答的一道時代考題。
編輯:馮方湲
責任編輯:陳繼東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