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網(wǎng)記者 周姝
當看到游客紛紛驚嘆于這科技與傳統(tǒng)“疊加”的獨特魅力,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彩燈行業(yè)高級工藝美術師萬松濤不禁感嘆——兩個月的反復推敲與修改都是值得的。

1969年,萬松濤出生在我市一個教師家庭。對那個年代的制燈場景,萬松濤記憶猶新。他的父親是中學美術老師,每年臨近春節(jié),父親都會被教委抽調去做燈。“學校抽調3個美術老師,和一些校辦工廠的鉗工、電工,大家集中在一起花一兩個月打磨即將參展的彩燈。”
燈給了萬松濤溫暖的童年回憶,也讓他對這個璀璨世界充滿了向往。父親手很巧,會給萬松濤做“兔子燈”,紙糊的燈籠,用象棋打孔作為車輪,鐵絲將其穿起來,兔子燈就可以在地上拖著走,“非常神氣,別的小朋友都很羨慕。”
萬松濤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做燈,各個單位都會絞盡腦汁想拔得頭籌。印象最深的是一個虎年春節(jié)前,他的父親做了一只兩三米高的大老虎彩燈。那時的工藝和現(xiàn)在不同,是用泥把老虎的形塑出來,然后套上玻璃鋼,在玻璃鋼上作畫、粘皮毛,十幾歲的萬松濤給父親打下手,畫圖紙、放樣,從設計到制作都參與其中。
事實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不少城市都采用了由政府牽頭搭臺,各企事業(yè)單位制燈參展的辦燈會模式,然而,少有城市像自貢一樣將這種模式延續(xù)下來。

萬松濤說,這與老工業(yè)城市的歷史底蘊分不開。自貢的機械、電子、化工產業(yè)齊備,工廠培養(yǎng)了相當數(shù)量技術過硬的工人。這些工人不僅有嫻熟的操作技能,也有強大的機械制作安裝能力。
上世紀末,萬松濤進入彩燈行業(yè),從美工一步步做起。從業(yè)30多年,見證了自貢彩燈守正創(chuàng)新、走向行業(yè)頂尖的全過程。在他看來,讓“萬物皆可成燈”既是自貢彩燈成功的秘訣,也是中國彩燈的魅力所在。
“早期自貢彩燈用泥塑玻璃鋼,后來學習揚州花燈、佛山花燈、臺灣花燈用竹子捆扎,但這種做法保留時間不長,于是又獨創(chuàng)性地改為鐵絲焊接。”萬松濤說,如今的自貢彩燈在工藝上博采眾長,燈的邊界在遙控、數(shù)控、聲控等新技術的支持下不斷擴大。在材質使用上也“沒有天花板”,藥瓶組成的麒麟燈、碗盤勺捆扎的瓷器燈、吹塑紙剪出的孔雀燈,這些來自日常生活、又完全出人意料的燈,一經(jīng)亮相就引起轟動,成為自貢彩燈獨有的特點。

有一年,萬松濤在法國里昂做燈,法國友人為自貢彩燈的制作技藝所傾倒,但也善意地指出我們的彩燈在光和音樂表達方面的不足。
“國外有燈光節(jié),以現(xiàn)代的裝置雕塑,集音樂、美術等方式進行呈現(xiàn)。”萬松濤說,“這是個互相學習的過程,我們和國外的燈光藝術家切磋交流,然后再把其引入國內的燈會。”
2015年,自貢與里昂簽訂彩燈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協(xié)議,由兩地藝術家共創(chuàng)彩燈藝術品到中國各城市巡展。2018年,海天與法國里昂現(xiàn)代燈光藝術家羅朗·布朗合力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意燈光作品“希望泡泡”,在當年法國里昂燈光節(jié)上廣受游客喜愛。對著這組燈吹氣,燈組會隨著吹氣的力量而變化,力量越大,亮的泡泡就越多。

萬松濤告訴記者,在國外亮起的自貢彩燈,不再滿足于僅僅表現(xiàn)“中國龍”“熊貓”這類傳統(tǒng)中國符號。2019年,迪拜市中心的一家主題公園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舉辦燈展,萬松濤和他的團隊,利用環(huán)保材質、現(xiàn)代光源結合傳統(tǒng)彩燈工藝制作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動植物主題燈組,傳遞環(huán)保理念。
作為自貢彩燈傳統(tǒng)制作工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萬松濤深感彩燈傳承之路是一條既充滿挑戰(zhàn)也蘊含能量的進取之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順勢而為、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讓自貢彩燈的生命力更加長久。”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張才
責任編輯:陳繼東
編審:舒旭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