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發(fā)布通知,決定2024—2027年在全國組織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聽力健康已成為一個亟待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老年人如何看待聽力健康?聽力出現(xiàn)問題怎么辦?本報記者專訪農(nóng)工黨北京市東城區(qū)委和平里醫(yī)院支部主委、北京和平里醫(y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yī)師王岳衡,為公眾答疑解惑。
40歲以后,聽力逐漸下降
《中國聽力健康報告2021》藍皮書顯示,我國老年聽障患者約占老齡人口的30%,6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聽力障礙的比例為11.4%。
由于年齡增大而產(chǎn)生的聽力下降問題,又稱老年性耳聾,是機體正常老化引起的聽力逐漸減退,由于內耳和聽覺神經(jīng)已經(jīng)發(fā)生退化,這樣的聽力下降往往不可逆。
在我國,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生概率并不低,據(jù)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60歲的聽力殘疾老年人中有66.87%是因老年性耳聾引起,而在65-75歲的老年人中,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病率達60%以上。
“通常,人在40歲以后,聽力開始逐漸下降。每過10年,聽力會下降約10分貝,到70歲時,聽力可能比年輕時下降了30分貝左右”,王岳衡解釋,這種現(xiàn)象類似于中老年人出現(xiàn)的老花眼問題,都是自然衰老的表現(xiàn)。
老年性耳聾的特點是聽力逐漸減退,且對高頻聲音的聽力損失尤為明顯,這也使得老年人早期的聽力下降,通常不易被察覺,多表現(xiàn)為聽力障礙老人逐漸變得抑郁,且容易因為談話內容理解起來費力氣,而避免溝通。因此,常常是家人首先注意到老人的“異常”。
王岳衡介紹,老年性耳聾不僅影響老年人的日常交流,還可能導致其產(chǎn)生社會隔離,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老年性耳聾需要引起重視并及時干預。
臨床認為,遺傳、噪聲暴露、耳毒性藥物的使用以及慢性疾病等因素都會影響老年性耳聾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如果患者家族有老年性耳聾的病史,他的患病風險會顯著增加。”王岳衡強調,此外,耳道堵塞、耳蝸毛細胞受損、顱內病變等原因,也會引發(fā)聽力下降。
伴隨著聽力損失的,還有好發(fā)于中老年群體的突發(fā)性耳聾及耳鳴,而焦慮和失眠則是引起這種病癥的常見因素。
王岳衡解釋,長期的焦慮和壓力會導致身體的應激反應,影響內耳的血液循環(huán),而失眠會削弱身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導致內耳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進而增加耳鳴發(fā)生的風險。所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充足的睡眠對預防耳聾、耳鳴具有重要作用。
用耳機測耳聾 雙耳佩戴助聽器效果更好
出現(xiàn)聽力損傷后,一般可以通過判斷單耳還是雙耳耳聾,來初步確定病因。一副耳機就是最簡單的測試工具,王岳衡分享,“如果耳部不存在其他病變,在家聽一首優(yōu)美旋律的交響樂,就可以測試出兩只耳朵的聽力是否平衡。”
老年性耳聾通常表現(xiàn)為“雙耳耳聾”,可能會出現(xiàn)耳鳴、神經(jīng)衰弱等病癥;而突發(fā)性耳聾、傳導性耳聾、混合性耳聾等,則多表現(xiàn)為“單耳耳聾”,當患者出現(xiàn)這一類耳聾癥狀,可能與血管的痙攣、栓塞等有關,需要盡快到醫(yī)院做檢查。
對患者來說,聽力損失問題越早干預,治療效果越好,“尤其是老年性耳聾患者,更應盡早配戴助聽器。”王岳衡認為,助聽器是改善聽力損失的有效工具,但購買助聽器,一定要選擇正規(guī)的助聽器驗配機構,確保設備的專業(yè)性和驗配的科學性。此外,相比單耳佩戴,雙耳佩戴助聽器能顯著提高聲音的清晰度和方向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體聽覺體驗。
為了保護聽力,王岳衡建議:老年人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適當參加社交活動和體育鍛煉,平時多食用富含鋅、鐵、鈣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海鮮、堅果、菠菜、雞蛋、奶制品等,這些食物有助于內耳的血液循環(huán),預防聽力退化。
此外,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利于預防聽力進一步下降。王岳衡說:“慢性疾病會影響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包括內耳的血液供應,因此,老年人定期體檢,及時發(fā)現(xiàn)和治療慢性疾病,也是保護聽力的一種方式。”
生活中,適當?shù)亩堪茨τ兄诖龠M血液循環(huán),保持聽力健康,“大家可以每天輕輕按摩耳廓和耳周圍的穴位,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環(huán),緩解疲勞和緊張,預防聽力退化。”王岳衡表示,老年性耳聾作為一種常見的老齡化表現(xiàn),盡管無法完全避免,但通過科學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可以顯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完)(《中國新聞》報 作者劉益伶報道)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