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考察談話是干部考察中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掌握考察對象德才表現(xiàn)、工作成績的重要途徑。只有談出“真材實料”,切實知其所長、洞其所短,才能更好地做到揚長避短、量才使用。
在現(xiàn)實談話中,往往只能聽到“人之長”,大多不肯談、不想談、不實談“人之短”。究其緣由,有的談話對象存在“好話不出門,壞話傳千里”的顧慮,談“短處”可能得罪人、破壞同志關系,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認為選誰用誰是組織的事,只把談話當作例行公事,出口之言內(nèi)容空洞,甚至“千人一詞”;有的奉行“君子成人之美”,突出評價干部的優(yōu)點優(yōu)勢,對其缺點要么閉口不談,要么避重就輕。實際上,考察談話談缺點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第三視角”幫助干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組織識人得當、用人得宜,實現(xiàn)個人和組織的共同發(fā)展。而此種“揚長避短”傾向,一定程度上導致考察“畫像”失真,可能影響組織選人用人決策。
考察談話是廣泛聽、重點問、綜合辨的過程,講求的是在互信中互動、在真談中深談。“寬嚴相濟”談,要嚴明組織人事紀律,闡明考察談話的組織性、嚴肅性、保密性,打破談話對象思想壁壘,引導談話對象本著對組織負責,對同志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tài)度,談出真情況,反映真問題。要態(tài)度謙遜、主動溝通,拉近距離,消除談話對象心理戒備,真正讓談話對象在談話前“深思熟慮”,談話中“暢所欲言”,談話后“無后顧之憂”。“比對研判”聽,要注重聽取各方意見,從不同層面、不同視角,選取不同對象了解情況,對于前后不一的說法,與大多數(shù)相反的“異見”,要刨根問底、深談細究,力求清晰、準確反映真實情況。“抽絲剝繭”問,要懂得察言觀色,細心觀察談話人的眼神、表情、動作,對欲言又止之人,適時拋磚引玉、循循善誘,將話題縱深引入,挖掘更多細節(jié)性、個性化的反映。對于刻意回避的話題,主動發(fā)問、及時追問,切實把談話對象的心里話引出來,把考察對象的缺點和不足談出來,真正讓談話走深走實。
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則可決之。考察識人是個漸進過程,不能簡單將談話了解到的第一手材料當成客觀事實,要以實事、實據(jù)、實績佐以驗證,確保真正把好干部選出來,又防止有硬傷的干部蒙混過關。要延伸考察“廣度”,通過街巷調(diào)研、走訪群眾了解干部“八小時外”的朋友圈、生活圈,精準掌握干部的活情況、新變化,把干部日常表現(xiàn)、同事評價、鄉(xiāng)音口碑相互參照、相互比對、相互印證,用全面、聯(lián)系、發(fā)展的眼光,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最終畫出真實、完整、立體的人物考察“畫像”。(項羅莉)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舒旭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