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貢融媒記者 劉曉丹?

65歲的羅聲道,自小受父輩熏陶,對草編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草編工序看似簡單,實則繁瑣,十分考驗耐心和細心。”羅聲道說,每年他至少要用掉1.5萬公斤稻草。經(jīng)特殊工藝處理后的稻草編織成既好看又環(huán)保的草編工藝品,不僅暢銷國內(nèi),更遠銷海外。


柳棍又稱蓮蕭,起源于明末清初,原是清代村民防身用的武術(shù),后演變成祈福儀式。作為當?shù)毓爬系乃囆g(shù)形式,它以竹為桿,以銅錢為鈴,以彩帶為飾,包含36式招法,如今已被列入市級非遺。“劉山村組建了20人的柳棍隊。”劉山村黨支部書記明從均介紹,當他們集體表演時,著裝整齊,歌聲鏗鏘有力,隊伍變隊相互穿梭,加上接地氣的歌詞,瞬間讓現(xiàn)場充滿濃郁的喜慶氛圍。因此,周邊村辦活動常常會邀請他們?nèi)ケ硌荩爢T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
如今,柳棍在當?shù)夭坏隽诵禄盍Γ€一舉“跳”進了校園,成為劉山學校的課間操,同時被編入校本教材《柳棍與藝術(shù)》,助力該學校獲評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學校等稱號。

在匠人村旁,匠人工坊體驗點應運而生。這里設置了燈藝室、草藝堂、竹木軒及手工作品售賣區(qū),定期開展技能培訓,為匠人們搭建起同堂學技、切磋技藝的平臺,也為研學團隊、游客提供了體驗民間技藝的好去處。

劉山學校被打造為柳棍文化保護傳承點,邀請柳棍傳承人、特色課程教師開設“唱柳棍、跳柳棍、做柳棍”系列課程,以學校為中心,帶動更多群眾參與柳棍的傳承和保護。

通過“文化鑄魂潤村”行動,劉山村碩果累累。培育草編、草雕、彩燈等文化能人28人,柳棍傳承人葉明學榮獲“四川省第四屆鄉(xiāng)村文化振興魅力競演大賽”鄉(xiāng)土文化能人一等獎;劉山村還積極探索農(nóng)文旅融合發(fā)展,從最初的櫻花節(jié)、草雕節(jié)到現(xiàn)在的彩色油菜花觀賞季,不斷出新出彩。尤其是眼下獨特的彩色油菜花田,還被納入四川省春季賞花游精品線路,也是自貢市唯一入選的鄉(xiāng)村旅游點位。當?shù)厝ツ耆昀塾嬑慰?0余萬人次,實現(xiàn)綜合旅游收入超1170萬元。?


編輯:鄭鑫玉
責任編輯:鄭皓勻
編審: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