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金川,春風掠過山谷,漫山梨花似雪浪翻涌,溫柔地覆蓋著大地。金川縣咯爾鄉(xiāng)德勝村的梨園里,老樹新花,潔白如初。梨園主人盧顯兵看著滿枝的梨花,總會想起一個人—“要是小青書記還在,她該多高興啊……”
2024年8月22日,39歲的何小青在下村途中不幸墜河遇難。駐村短短一年,她把村里的大情小事、村民的苦樂冷暖記掛在心,走遍村莊溝坎,將青春定格在這片土地。村民說,她的身影早已融進梨花的芬芳,化作春泥,滋養(yǎng)著德勝村的明天。
“駐村是摸清底數(shù),把根扎進土里”
2023年8月,在金川縣綜合行政執(zhí)法局工作的何小青主動請纓駐村。出發(fā)前,她反復用電話和微信“轟炸”好友向云潔—一位比她早兩年到安寧鎮(zhèn)安寧村駐村的第一書記。
“第一書記該做些啥?”“要看哪些書?”“怎么和鄉(xiāng)親們打交道?”……在向云潔的回憶中,好友對駐村工作充滿期待,更把駐村的方方面面考慮到極致。即便“傾囊相授”的向云潔說:“可以了、可以了,你已經(jīng)考慮得相當周到了。”何小青仍不滿足:“再想想、再想想,一定還有我們沒有想到的地方。”帶著這份認真與執(zhí)著,何小青開始了駐村工作。
駐村工作是平靜和忙碌交織,是壓力和責任相伴,是家長里短,也是房前屋后。但何小青的朋友圈里滿是鄉(xiāng)間小路、青山綠樹、野花鮮果,配文總是“村上的景,愛了愛了”“工作時美景在側(cè),如詩如畫,讓人心曠神怡”。感受到好友對駐村工作的滿腔熱忱,向云潔總是會心點贊。
翻看何小青的駐村日記本,一段樸素的話語觸動人心:“作為駐村工作隊員,了解民情、摸清底數(shù)是工作的開始。只有對所駐村的實際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便于后續(xù)工作的開展……”簡短幾行字,不僅是對工作方法的質(zhì)樸總結(jié),更是實干為民的初心使然。
“難題再硬,也要啃出個答案”
德勝村黨支部書記劉再瓊第一次見到白凈高挑的何小青時,心里直打鼓:“這么溫柔秀氣的姑娘,吃得了苦嗎?”
可何小青用行動回應了一切。“小青書記第一天下村就跟著村民干農(nóng)活,挖地、拔草、種玉米……”相處下來,劉再瓊心頭的石頭落了地—她不怕臟、不怕累,農(nóng)活樣樣在行,見到誰都親切地稱呼“孃孃”“叔叔”,叫得村民心里暖烘烘。
“黨員是在干還是在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2023年9月20日,何小青在到任后第一次召開的村民大會上說。德勝村班子隊伍年齡結(jié)構(gòu)偏大、工作方式傳統(tǒng),怎么干?
她重組黨員隊伍,帶著大家做志愿服務,打掃村道、幫困難戶收莊稼、把代辦點搬到村民家門口……漸漸地,村里的大小事務都有黨員的身影,大伙兒心也齊了,群眾更滿意了。
而最讓劉再瓊佩服的,是何小青那股“事情辦不好決不罷休”的倔勁兒。2023年10月,德勝村爭取到一個以工代賑項目,修建3米高的防洪堤。有經(jīng)驗的村民提出增加河堤建設高度,否則洪水來了攔不住。加高意味著加錢,劉再瓊清楚村里的底子,拒絕了。但何小青把這事放在了心上,頂著壓力跑前跑后,各種走訪論證、想辦法、打申請,硬是促成了防洪堤建設“加量不加價”。
2023年12月,防洪堤驗收成功,最高處加高了3米,整個防洪堤延長了500米。2024年夏天,金川縣降水多、雨季長,汛情十分嚴峻。這道加高的防洪堤,成功抵擋了三次洪水,德勝村得以安全度汛。
“鄉(xiāng)親們的事,她有求必應”
德勝村是一個以“孝善和儉”聞名的村子。良好的家風家教對何小青來說并不陌生,她的父親是一名村干部、一名老黨員,她接觸基層工作之初,時時向父親“取經(jīng)”。父親曾告訴她:“基層工作很難做,但總要有人來做。”父親的話如指路明燈,照亮了何小青前行的道路。來到德勝村后,她毫無保留地將深情與關(guān)愛傾注到了群眾身上。
地處金川水電站施工建設主要區(qū)域的德勝村,有一筆林地征收補償費用1100萬元,因為涉及金額大、村民多,補償方案存在爭議,多年未能分配。2024年3月29日一大早,德勝村100多名村民將鄉(xiāng)政府圍得水泄不通,情緒激動地要求盡快分配補償費用。
“面對這么多張嘴,我在現(xiàn)場也有些無奈。”金川縣財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原咯爾鄉(xiāng)黨委書記寇良峰回憶道。當時,何小青擠進人群安撫村民,掏出筆記本一條條記下訴求,稱“該給大家的錢一分不會少”。為了拿出滿意的補償方案,她帶著村干部挨家走訪,改了16次分配方案,期間對有爭議的死亡人員,她甚至會到墳墓核實信息。三個月后,何小青兌現(xiàn)了承諾,將補償款一分不差地送到村民手中。
懷揣為民初心,何小青化解了停滯多年的民生難題。寇良峰感慨:“她事事親力親為,對群眾有求必應,實實在在把群眾的‘心事賬單’變成了‘幸福清單’。”
駐村工作隊隊員鄭向東難忘跟何小青用半個月時間走遍全村,席地而坐整理駐村資料的情形,他在何小青身上看到了“腳下有泥、心中有民”。
脫貧戶寇正香總念叨:“小青書記知道我提不動重物,專門送來十斤洗衣粉。給錢她死活不要,老伴追出老遠都沒追上。”
村民馬世程記得,是何書記鼓勵他和盧顯兵承包200畝撂荒老梨園,以此帶動村民增收。經(jīng)過一年多的精心管護,梨花開得正好,來年定是個豐收年。
……
何小青走了,留下了那本沒寫完的駐村日記。如今,德勝村的梨花又開了,雪白的花瓣落在新修的防洪堤上。她沒能看到今年的梨花,但村里的每一朵花都在說著:這片土地,永遠記得她。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