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工人日報》5月18日報道,今年“五一”假期,文旅演出市場火爆異常,張學友、陶喆等明星演唱會門票紛紛“秒罄”。然而看臺票加價千元、內場票翻五倍的“黃牛奇觀”,不僅讓樂迷望而卻步,更撕開了演出市場管理的深層裂痕。一時間,如何守護普通消費者的公平購票權?引發(fā)公眾熱議。
當前“黃牛”已從傳統(tǒng)的囤票倒賣升級為技術化的代拍代搶。鎮(zhèn)江警方破獲的案件顯示,犯罪團伙利用“手機墻”和外掛軟件,兩年多的時間里搶得450場演唱會的3萬多張門票。這種技術化、規(guī)模化的操作,使普通觀眾在“人機對抗”中毫無還手之力。更令人擔憂的是,業(yè)內盛行的“預留票”潛規(guī)則,為“黃牛”與內部人員勾結提供了便利。據(jù)業(yè)內人士透露,一些熱門演唱會公開銷售的門票不足總票房的50%,這種不透明的票務分配機制,成為了“黃牛經(jīng)濟”的溫床。
熱門景區(qū)的黃牛治理實踐已勾勒出可行路徑。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雙實名制”模式,故宮博物院采用的AI算法識別,九寨溝景區(qū)創(chuàng)新的候補購票機制等,都是通過技術手段阻斷“黃牛”的操作空間,用制度設計壓縮“權力尋租空間”,形成“技術+制度”的立體防控網(wǎng)。演出市場完全可以效仿這些做法,建立更加嚴密的防“黃牛”體系。
另外,法律層面的震懾力還有待強化。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明確偽造、變造、倒賣文藝演出票等有價票證,將被處以行政拘留以及罰款,嚴重的將面臨刑事處罰,但現(xiàn)實中因黃牛多以“代拍”“轉讓”等名義隱蔽操作,取證難度大,且多數(shù)案件僅以行政處罰結案,難以形成足夠威懾力。2024年鎮(zhèn)江案中,犯罪團伙因非法牟利數(shù)百萬元被追究刑事責任,此類案例的警示效應急需擴大。
根治“黃牛”問題需雙管齊下。一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有關部門要嚴格執(zhí)行實名購票和實名入場制度,實現(xiàn)“人、證、票”三合一,切斷“黃牛”轉售鏈條;另一方面要建立票務全流程公開機制,強制公開總票數(shù)、公開售票數(shù)、預留票數(shù)及去向,接受社會監(jiān)督。同時,對利用技術手段搶票、倒票的行為要依法嚴厲打擊,對票務平臺和演出主辦方的違規(guī)操作更要嚴懲不貸。
健康的文旅市場不應是“黃牛”的狂歡舞臺。當每一位消費者都能公平地獲得購票機會,當每一張門票都能追溯到合法來源,演出市場才能真正回歸藝術本質。這既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是對行業(yè)長遠發(fā)展的負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們很快能迎來一個沒有“黃牛”攪局的純凈文旅環(huán)境。(吳儀)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