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尖起落間
歲月已悄然流轉(zhuǎn)
今年距1977年恢復高考已經(jīng)過去48年了
跨越48年時光長河
高考始終是時代脈搏的有力跳動
承載著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的緊密聯(lián)結(jié)
高考給一代代青年學子提供了
公平競爭 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
考生們在智慧化考場中
迎接兼具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考驗
在四川省高考成績揭曉之際
讓我們走進這三代人的高考故事

1978,用筆尖重啟命運齒輪

姚建生,1978年高考。
“這是當年的眉山縣招生辦公室所發(fā)準考證,我是1978年參加高考的,當時非常的激動,知道這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重大機會。”姚建生拿出一張泛著歲月痕跡的準考證,“眉山縣招生辦公室”的字樣映入眼簾,這張準考證不僅承載著個人命運的轉(zhuǎn)折,更成為一個特殊時代的珍貴印記。

姚建生回憶起那段時光,眼中依然閃爍著光芒。彼時,他已下鄉(xiāng)六年有余,還擔任了三年多的民辦教師。在農(nóng)村的歲月里,雖然條件艱苦,但從未磨滅他對知識的渴望。高考的恢復,對他而言,是改變命運的重大機會,也是青春歲月里最后的希望曙光。
備考之路充滿艱辛。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復習資料和教材極度稀缺。“我們當時真是沒資料沒教材,能找到一本復習資料,簡直視若珍寶。”姚建生感慨道。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母親在同事那里借到一本僅有20多頁的《古代漢語虛詞用法》,當他拿到手時,已是晚上八點多。然而,借書人告知必須在次日早晨八點前歸還,因為還有其他人排隊等著借閱。就在他焦慮不安時,父親默默拿起筆,一夜未眠,將那20多頁材料逐字抄寫下來。微弱的燈光下,父親伏案書寫的身影,成為他記憶中最溫暖、最堅定的力量。

1978年的高考,競爭異常激烈。全國共有600多萬人報考,最終僅錄取不到41萬人,錄取率不足7%,其中還包含大專院校的招生人數(shù)。“能夠從600多萬人中脫穎而出,我內(nèi)心充滿了榮幸。”姚建生坦言,在得知自己被錄取的那一刻,仿佛看到了黑暗中的曙光,而高考,正是那束照亮未來的光,讓處于困境中的自己拼盡全力去抓住。
姚建生自畢業(yè)后便投身教育事業(y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教師,在1998至2010期間擔任了眉山中學的校長。在教學一線的日子里,他始終秉持著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guān)懷,將自己的知識和熱情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位學生。

多年來,姚建生帶領(lǐng)著眉山中學的學子們在高考中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從這里畢業(yè),邁向了更高的學府,開啟了人生的新篇章。“每一個學生都是一顆希望的種子,我希望他們在高考的舞臺上能夠綻放出自己的光芒,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姚建生說。
2007,用熱愛和堅持描繪未來

楊千一,2007年高考。
“我是一名藝考生,當年文化成績平平,所以選擇了所謂的“捷徑”——藝考。當時的美術(shù)藝考尚未像如今這般廣為人知,選擇走這條道路,不僅意味著要面對專業(yè)與文化課程的雙重壓力,更要承受周圍人質(zhì)疑的目光。”楊千一說。
藝考之路異常艱難,在畫室里,考生們每天的生活幾乎被單調(diào)卻充實的訓練填滿。“別人在刷題時,我們在畫速寫;別人背單詞時,我們在畫素描,別人在背古詩時,我們在畫水粉。但最終,我們都要站上同一個考場”楊千一回憶起藝考生活,清晨,天還未亮,大家就已坐在畫架前,開始臨摹石膏像;深夜,當城市漸漸陷入沉睡,畫室的燈光依然明亮,他們專注地描繪著人物肖像、靜物組合,力求在筆觸與色彩間捕捉最真實的質(zhì)感。

除此之外,為了參加各個院校的校考,考生們紛紛踏上“藝考趕考路”。那時的交通遠沒有現(xiàn)在便利,他們背著沉重的畫具,擠上擁擠的火車、長途客車,奔波于各個城市之間。每到一個陌生的考點,都要迅速適應新的環(huán)境,調(diào)整狀態(tài)迎接考試。有的考生甚至連續(xù)幾周輾轉(zhuǎn)各地,疲憊不堪卻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他們深知,每一場考試都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
文化課的復習同樣充滿挑戰(zhàn)。長時間專注于專業(yè)訓練,使得他們在文化課學習上落下不少進度。“我們是“雙線作戰(zhàn)”的追光者,都說我們的收分線比別人低,但是我們的高考,比普通考生多了一重關(guān)卡,卻也多了一份熾熱。”楊千一表示,在藝考結(jié)束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必須爭分奪秒地補習知識,從枯燥的公式推導到復雜的歷史事件梳理,每一個知識點都不容錯過。無數(shù)個挑燈夜戰(zhàn)的日子里,他們在素描與函數(shù)、色彩與古文之間來回切換,努力尋找著專業(yè)與文化的平衡。
如今,已經(jīng)走過18個春秋,當年的美術(shù)藝考生們早已在各自的領(lǐng)域發(fā)光發(fā)熱。“那段日子雖然辛苦,但卻是人生中最純粹、最拼搏的時光,讓自己學會了堅持與勇敢。”楊千一表示,正是那段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自己對藝術(shù)的熱愛和執(zhí)著,為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已然在新聞崗位工作14個年頭的楊千一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她把短視頻、圖文動畫、H5互動等多元載體的特性運用到了新媒體傳播上,讓每一篇報道都充滿溫度與深度,楊千一常說:“新聞不僅是對事實的記錄,更是對時代的回應。”未來,她將繼續(xù)以筆為戈、以鏡頭為眼,在新媒體的浪潮中,講述更多鮮活的中國故事,書寫屬于新時代新聞人的精彩篇章。
2025,新高考、新起點、新選擇

曾沛棋,2025年高考。
如今的許多中學校園里有了現(xiàn)代化的體育館、實驗樓等,教師上課用上了電子白板,學生宿舍六人一間,而且和教室一起都安裝了空調(diào),學校教育也更加注重學生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
今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3+1+2”模式賦予了曾沛棋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選科的時候,我既興奮又糾結(jié)。”曾沛棋回憶道,“興奮的是終于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去規(guī)劃學習方向,糾結(jié)則是因為每一個選擇都關(guān)系著未來,生怕選錯。”她對歷史和生物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而在剩下一門里,她結(jié)合自己平時的學習情況和對未來專業(yè)的初步規(guī)劃,他最終選定了政治。

選定科目后,走班教學成為了高中學習的新常態(tài)。“一開始,真的不太適應,要不停地在不同教室和班級間穿梭。”曾沛棋說道,“但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走班教學也有很多好處。不僅認識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學,拓寬了社交圈,還能接觸到不同風格的老師,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同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快速適應新環(huán)境,這些能力都為他的成長注入了強大動力。
高中三年的學習并非一帆風順,尤其是高三備考階段,壓力如影隨形。堆積如山的試卷、頻繁的模擬考試,每一次成績的起伏都牽動著曾沛棋的心。“有時候,模擬考試成績不理想,心情會非常低落,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她坦言,“但每次想要放棄的時候,老師和父母的鼓勵、同學們的陪伴,都讓我重新振作起來。”在老師的指導下,她學會了分析錯題,找出自己的知識漏洞,制定針對性的學習計劃;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學習經(jīng)驗,彼此鼓勵,共同進步。這些點滴都成為了她前進的動力,讓他在面對困難時更加堅定和勇敢。

如今,高考已然結(jié)束,曾沛棋對未來充滿了期待。“新高考讓我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也讓我學會了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表示,“高中三年,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心智的成長。這段經(jīng)歷讓我明白,只要有夢想,并為之努力奮斗,就一定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 對于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她充滿了憧憬,計劃在大學期間繼續(xù)深造,探索更廣闊的知識領(lǐng)域,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
?
發(fā)稿當天,曾沛棋的高考成績即將出爐,在高考前,她就下定了決心,要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對于曾沛棋來說,填報志愿是當下最為關(guān)鍵的任務。在新高考政策下,她將依據(jù)自己的成績、興趣愛好、學科優(yōu)勢以及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仔細挑選合適的大學和專業(yè)。曾沛棋人生新的征程才剛剛開始。無論她最終做出怎樣的選擇,都將開啟一段獨特的人生旅程。
如今回望
高考的恢復不僅改變了無數(shù)人的命運
更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
高考也在不斷改革
為考生們提供了更加自由、多元的發(fā)展空間
?
?
高考是時代賦予的珍貴機遇
是個人奮斗的見證
更是中國走向知識復興的起點
那一張張珍藏的準考證
也將永遠訴說著那段熱血沸騰的歲月
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編輯:陳翠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