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光透過玻璃,照亮了資陽市雁江區(qū)特教中心冰壺訓練館。近日,當記者來到這里時,雁江區(qū)特教中心藝體組組長劉蕾正帶著2名旱地冰壺隊員半蹲在起點,反復糾正投壺姿勢,指導他們瞄準、試滑、出手……
據了解,在德陽市第三屆“體育復健進校園”城際邀請賽上,雁江區(qū)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在川渝兩地12支特殊教育代表隊中表現(xiàn)亮眼,獲得旱地冰壺(智力組)冠軍和優(yōu)秀組織獎。
比賽結束后不久,旱地冰壺隊的3名運動員便迎來了畢業(yè)季,他們有的帶著成績,欣喜地奔赴下一場征程,有的依舊在訓練館內勤加練習。如今,冰壺隊只剩下16歲的付文弘和13歲的胡愛佳尚未畢業(yè)。

滾珠摩擦地板發(fā)出“沙沙”聲,付文弘單膝跪地,眼睛直勾勾盯著賽道盡頭的圓心,手提冰壺球前后回擺,尋找最佳投擲力度。每天課后,劉蕾和隊員們仍在加緊練習,為今后的比賽做準備。
劉蕾帶的旱地冰壺隊,由雁江區(qū)特教中心組建,包含智力組和聽力組,隊員們從該校180余名學子中選拔而來。作為冰壺運動的普及版,旱地冰壺因不受殘疾類別、地域及環(huán)境限制等特點,成為殘疾人觸“冰”的重要窗口。2018年,雁江區(qū)特教中心組建了旱地冰壺隊。
為什么要讓特殊學生打旱地冰壺?“對于這些孩子來說,旱地冰壺可以鍛煉他們的專注度和手眼協(xié)調能力,有助于學生們快速成長,更好地融入社會!”劉蕾回憶著破冰之初的情形。
“一開始特別不容易,這些隊員此前從未接觸過旱地冰壺,他們的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有的一個多月掌握要領,有的需要一學期,教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劉蕾說。

訓練伊始,困難如荊棘叢生。聽力組隊員的要靠眼神、肢體動作傳遞戰(zhàn)術,用振動感知冰壺滑行的節(jié)奏,動作不到位的時候,劉蕾需要不斷上手糾正姿勢。智力組隊員難以理解復雜的規(guī)則,劉蕾需要將技術動作分解成游戲動作,一次又一次帶著他們練習。
這些隊員雖然看起來年齡不小,但他們想法單純,喜怒哀樂都直接寫在臉上。隊員們天天練,每天蹲下起身上千次,練得手腕酸痛。有時候投球失誤,隊員們的臉色“唰”一下就拉了下來。劉蕾每次都哄著他們要多微笑,鼓勵他們再來一次。練得多了,隊員們就陸續(xù)“開悟”了,拿捏到了那種“恰恰好”的力度。
“剛開始他們眼神是迷茫的,目標在哪都不知道。后面投中后就開始享受那種感覺,更有自信了。”近幾年,劉蕾帶著旱地冰壺隊參加國、省、市州級比賽,回憶2019年,在天津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七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中,這場國家級的比賽經歷讓劉蕾印象深刻,“我以為我們是去陪跑的,沒想到還獲得了銅牌,太高興了!”

參加體育運動為這些“折翼天使”打開了另一扇窗,隊員們在一次次訓練和比賽中找回自信,不斷超越自身,挖掘出生命潛能,先后在國、省、市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以及優(yōu)秀組織獎、體育道德風尚獎等獎項。
“隊員們通過這些比賽成就了自我,笑容越來越多,眼里也有光了。作為老師,我為他們取得的成果感到自豪,也感謝學生的努力,讓我在訓練中有所成長。”劉蕾介紹,在新的起點上,學校還將繼續(xù)推廣旱地冰壺、乒乓球、輪滑、滾球等項目。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余鳳
編審:韓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