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俞德
春節(jié)假期結束,,又延長了幾天,輪到上崗,,進出單位大門都要測體溫,。這是防疫新冠病毒所需,。第一天上班,保安舉槍報數(shù)36.3℃,,中午下班再測36.3℃,;下午上下班分別測得36.4℃、36.2℃,。一連幾天的檢測結果都沒有越過36.4℃,。起初還蠻高興的,沒發(fā)燒,。
有天早上測完體溫,,立即按規(guī)定用“釘釘”登記上報后,忽然想起幼時學的《生理衛(wèi)生》課教給我們的常識是正常體溫37℃,。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源于一位名叫卡爾·溫德利希的德國內(nèi)科醫(yī)生,在1851年收集了25000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shù)據(jù)而首次確定了37 ℃,,而后這種說法被公認并延續(xù)至今,。為何就達不到了呢?于是返身請保安換槍再測,,結果仍然是36.3℃,。
走進辦公室,問了幾個同事,,大家所測的體溫都差不多,。打開電腦后,想就這個問題查詢一下,。結果還真不是自己獨自偏低,。有網(wǎng)文說,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nèi)特和她的團隊最近發(fā)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從十九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xù)下降,,不到200年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換句話說,,人體正常體溫為37 ℃已成為歷史,。
大家都明白,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體溫高了是發(fā)燒,,低了也絕非好事。已有的研究表明: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鉤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體溫過低,,可能意味著代謝不好,,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那么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多少呢?這與這些年來禽流感,、口蹄疫,、“非典”、新冠病毒等病毒,、細菌感染以及癌癥的發(fā)生率較高或多或少有關系,。
仔細想來,人類體溫下降,,不能不怪人類自己,。在開發(fā)中把賴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瘡百孔,以致資源枯竭,,環(huán)境惡化,,守著大江大河卻缺乏可飲之水;急功近利,,讓禽畜速生速肥的同時,,也讓添加劑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咽進自己的肚腹;技術的進步讓人類日益懶惰,,不用說智能化生產(chǎn)讓人坐享其成,,就連洗碗、掃地,、洗衣都有專用機械效勞,,讓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有專家認為,而今無處不在的空調(diào)讓人享受四季如春室溫的同時,所導致的出汗困難和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也是現(xiàn)代人體溫下降的一個原因,。如此說來,人類自降免疫力,,而病毒們卻在不斷變異自強,,一旦疫情降臨,抗疫之戰(zhàn)的難度與慘烈不言而喻,。也許新冠病毒就是一記警鐘,。
當然,也有讓我們感到希望的光亮,,那就是面對疫情,,那么多人負重逆行,抗擊病毒,,保衛(wèi)生命,。人還是強大的。
從測體溫想到病毒,,想到免疫力,,想到健康。是??!體溫是健康的晴雨表,體溫是自己的,,但有時又牽動大家,,甚至人類。
編輯:范秦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