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宋姿熠
自貢網(wǎng)記者 宋姿熠 繆靜
“當當當……當當當……”4月23日上午,,自貢市沿灘區(qū)仙市鎮(zhèn)盧家刀鋪爐膛炭火熊熊,,鐵錘聲叮叮當當,干脆利落,,盧氏菜刀鍛打純手工技藝傳承人盧洪兄弟倆悶聲不響,,只顧干手中的活兒。他們以鐵為原料,,靠一把小小的鐵錘打造出各式各樣的刀具,。


揀料、燒料,、鍛打,、定型、拋鋼,、淬火,、回火……打鐵的七個主要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需要一氣呵成,。開工后,大哥盧洪把裁切好的鐵料埋入熊熊烈火的炭堆里,,待鐵料燒紅,。恰到火候時,他用火鉗將燒紅的鐵料夾著放在鐵砧上,,弟弟盧燕“打下手”,,一般是手錘兩聲響,大錘一聲夯,,或輕或重,,或緩或急,你輕我輕,,你重我重……就這樣循環(huán)輪回,。敲敲打打之中,火星四濺,,鐵塊的形態(tài)由厚變薄,,顏色由紅變暗,盧氏雙胞胎兄弟于無聲中演繹鍛打純手工技藝,,似電影功夫片,,看得讓人熱血沸騰。




鼓風機轟鳴、磨刀機嗞嗞作響,,盧洪瞇縫著雙眼從鐵料的顏色變化來觀察硬度及受熱程度的大小,。爾后,他將鐵料重新放進爐里燒紅,,如此反復,,最終鍛成大小彎度不同的鐵具,諸如鋤,、刀之類簡單器具,。成形后,再次燒紅,,浸在水池里冷卻,,或者埋入爐渣灰自然冷卻。末了,,再用磨刀石打磨,,以求鋒利……



“難度就在于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與淬火的時間,?!痹趥鞒懈篙吺炙?8年的盧洪看來,,打鐵是一種原始的鍛造手藝,看似簡單,,但并不容易學,,還需要忍耐強烈的高溫。有人說:打鐵之苦,,苦在一貫體力勞動之繁重,,苦在火爐旁逼人火焰之難熬,苦在錘點落火星濺,,四季煙熏火燎穿不得好衣服,。“打鐵還須自身硬”,,吃這碗飯的人得集力氣,、膽量及吃苦精神于一身。

仙市鐵匠鋪工藝作為以自貢市沿灘區(qū)仙市鎮(zhèn)等為核心區(qū)域的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年的歷史。解放前,,第一代傳承人鄭清海為了生計開始了“鐵匠人”生活,。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二代傳承人盧宗雙拜師鄭清海學習打鐵技藝,,作為鄭青海的徒弟及幫手習得了師傅的全部技藝精髓,。為了該技藝更好的傳承下去,傳承人盧宗雙,、陳志惠夫婦已把所有的技藝傳承給其子盧洪,。
作為該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盧洪立志于打鐵技藝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保留原有刀具,、農(nóng)具等常用工具產(chǎn)品特點的基礎上,對產(chǎn)品做了創(chuàng)新融合,,鑄造寶劍,、匕首、鐵鎖,、古鎮(zhèn)紀念鐵片等藝術品……



全憑匠人們對鐵的塑造,,通過一錘一錘的敲打,,賦予了鐵不一樣的生命。眼前明晃晃的盧家刀具,,件件器物飽含手藝人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與尊重,。難能可貴的是,這對從11歲開始隨父學藝的雙胞胎兄弟,,堅守匠心,,用28年時間完成了在鐵匠鋪獨當一面的使命。
【原標題】時代·自貢記藝——“致敬匠心”融媒體系列報道①|雙胞胎兄弟默契演繹鐵藝“武俠”
編輯:宋姿熠
責任編輯:繆靜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