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融媒記者 張才/文 葉衛(wèi)東/圖

如今,,沒有任何專家頭銜的鐘旭,,已然是自貢鹽文化愛好者眼里的“活歷史”、心目中的“掃地僧”,。而面對眾多贊譽,,他卻只有一句:“前輩留下的心血不能丟……”
鐘旭退休后,閑下來的第一件事是修鐘氏家譜,,從自流井區(qū)三臺寺的漁家大院(即鐘家院子為鐘氏祖宅)出發(fā),,沿著鐘氏先輩的來時路,一路追尋到清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
遠道而來的鐘氏家族在鹽都大地生根發(fā)芽,,初以農耕為主,兼讀詩書,。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鐘旭的爺爺鐘國楨進入鹽場“討生活”,其主要工作是“吆牛腳桿”,。
“盡管是力氣活,,卻并不丟人?!辩娦穹Q正常年份鹽工待遇甚好,,一人所得夠養(yǎng)活全家五口,此外鹽場還包伙食,,規(guī)定了工人的菜金,,早上有“浮湯肉(指肥肉浮在湯面上)”,五天打一個大牙祭,。

到鐘旭父親鐘岳樵一輩,,情況出現(xiàn)好轉。鐘岳樵讀了幾年私塾,,便隨陜西商人姚鑄九學做生意,。因其頭腦靈活、勤學好問,,鐘岳樵很快就摸清了門道,,看準時機先后買下了二十多個圈口日份(火井經(jīng)營權,一日份即一天經(jīng)營權),。后鐘岳樵又改行從事鹽業(yè)運銷,,先后擔任重慶運商辦事處主任以及運商同業(yè)會主席,負責協(xié)商并確定自貢引鹽(外銷食鹽)價格,。
抗戰(zhàn)勝利后,,鐘岳樵作為“運商”代表和“場商”代表侯策名一同當選鹽務總局咨詢委員。新中國成立后,,鐘岳樵作為自貢私立蜀光中學校董會三名代表之一,,順利完成學校移交工作,。1956年公私合營,鐘岳樵攜名下產(chǎn)業(yè)并入建華鹽廠(大安鹽廠前身)三車間,,工作至1979年退休,。
“父親一直工作到72歲,每天早上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長堰塘(地名)上班,,風雨無阻……”1979年鐘旭頂替父親進入大安鹽廠土建隊當了一名抬工。他印象最深的是抬“六牛石”,,即6人一組抬一塊重600斤的條石,,修真空制鹽余熱發(fā)電站時,一組抬工最高紀錄是一天抬兩百多塊“六牛石”,,肩膀上磨得全是血泡,。

彼時,社會上掀起一股“學文化”熱潮,,全民求知若渴,。大安鹽廠規(guī)定,脫產(chǎn)學習的職工不但工資照發(fā),,連獎金都一分不少,。1982年,只上過一年初中的鐘旭順利考入自貢電大,,畢業(yè)后成為大安鹽廠職工學校老師,。后來鐘旭先后在廠志辦公室、宣傳科工作,,還擔任過房屋管理員,。2002年,因大安鹽廠經(jīng)營出現(xiàn)困難,,鐘旭下崗后迫于生計赴外地打工,。2008年,鐘旭返回原單位參與房屋等資產(chǎn)處置,,直至2012年大安鹽廠停產(chǎn),、其本人正式退休。
從修家譜到為井鹽著書立傳,,鐘旭稱其初衷是打發(fā)退休后的漫長時光,。為此,他留下了兩大箱手稿,、換了三臺電腦,。他將散落于各處的鹽場史料收集起來,通過排比取舍,、逐句梳櫛,、采訪核實,、反復玩索、尋其義究其歸……
“《鹽場井灶錄》有120萬字,,前前后后花了10年時間,。”鐘旭表示,,鹽都大地曾密密麻麻分布了上萬口鹽井,,每一口井都有相對應的巖口簿。在他的記憶里,,大安鹽廠生產(chǎn)資料辦公室里巖口簿曾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后來當他有心找尋時,這座“小山包”卻已消失不見,。

《鹽場井灶錄》勾勒出自貢井鹽發(fā)展歷史的主線,,以自貢八大產(chǎn)鹽區(qū)98個分段為章節(jié),對有據(jù)可查的3232口井灶井址,、開辦時間,、鹹量、見功時間,、鑿辦方式,、推汲方式、推汲時間,、井深,、井徑、鹵水產(chǎn)量等參數(shù)一一進行考證記錄,。其特別之處在于參數(shù)后面附有類似大事記的“一句話簡史”,,下面還注明了資料出處以及提供人姓名。
鐘旭稱自己并沒有刻意為之,,手頭的工作便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且多為交叉進行。
例如,,在編寫《鹽場井灶錄》時,,鐘旭發(fā)現(xiàn)大安地區(qū)資料缺失,遍尋不著一度苦惱不已,。機緣巧合,,鐘旭受邀參與編輯《四川省志·鹽業(yè)志》(時間為2014年至2020年,鐘旭負責鹽文化部分,,完成初稿超過60萬字)時,,在對方提供的鹽業(yè)歷史資料當中,發(fā)現(xiàn)了大安地區(qū)所有井灶資料,。
此外,,鐘旭查閱檔案資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量用毛筆書寫的“書法作品”,遂產(chǎn)生了將其中的精品整理編輯成冊的想法,。目前,,鐘旭已推出《鹽場藏煙——岳樵公殘墨》一書,當中收錄了父親鐘岳樵書寫的契約,、呈文,、自作詩、扇面等,。
在收集鹽史資料的過程中,,鐘旭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發(fā)光”的鹽場歷史人物,被他們身上的精彩故事所吸引,,故有了后來洋洋灑灑達40余萬字的《鹽場倜儻》。該書記敘了鹽場的演變,,川南鹽務稽核分所歷任經(jīng)理,、協(xié)理以及70多位真實的自貢鹽場人物,他們各自以獨有的活動推動了鹽場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
因遍尋中文譯本而不得,,鐘旭還重拾自己讀電大時學得的“啞巴英語”,將加拿大人華萊士·克勞福德(公共衛(wèi)生醫(yī)學博士,,參與創(chuàng)辦華西協(xié)和大學)于百年前所著的《自流井鹽業(yè)》翻譯成中文,。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再現(xiàn)了昔日鹽場繁榮景象,。
1月3日,,鐘旭在家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自己手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撰寫大安鹽廠史,,為此不惜耗費人生余下的光陰,。
鐘旭父子兩代人工作過的大安鹽廠,一度占全市食鹽產(chǎn)量的一半,,位列自貢四大鹽廠之首,。1987年至1991年,鐘旭曾借調到新成立的廠志辦公室參與編撰《大安鹽廠志》,。1992年廠志辦撤銷,、編寫工作停止,資料散佚各處,。隨著其他鹽廠廠志的陸續(xù)問世,,此事漸漸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雖責不在我,,但仍有愧于心,?!?021年,古稀之年的鐘旭在家中電腦上敲出“鹽場終結 第一冊第一卷”,,意味著他為了完成自己以及原廠志辦17名同事未竟之事,,在沒有專項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以一己之力擔起千斤重擔,。
接下來連續(xù)數(shù)月,,鐘旭每個工作日一大早就提著水杯,到市檔案館(大安鹽廠停產(chǎn)后文字資料多移交至該處)抄寫資料,。在工作人員“這樣抄到猴年馬月”善意提醒下,,他用相機拍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照片,回到家中后導入電腦,,將上面的內容摘抄下來然后再進行分門別類,。如今4年時間過去了,鐘旭已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工作,,他預計還要花上三至五年,,超過200萬字的《鹽場終結》(暫命名)方才面世。
“到時候我的工作就會告一段落,,至于究竟能有多少人看見,,有多少人喜歡,就不是我所能決定的了,?!痹凇尔}場倜儻》一書跨頁,鐘旭引用了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話“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p>
鐘旭稱自己只是一名退休老者,,成不了風流倜儻之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眾多本土鹽文化愛好者心目中,,老人早已“封神”。
鐘旭為人所佩服,,其一在于自律,。自退休后十幾年如一日,早上8點準時“上班”,,晚上11點上床睡覺——除了吃飯及外出遛彎,,每天伏案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
他幾乎推掉了所有應酬,唯獨對“找回鹽都”研學游活動的邀約來者不拒,。此外他還把自己的全套書籍捐獻給了組織該活動的自貢市首個民間公益圖書館——城市書房,。
“兩年來組織了十多場活動,鐘老師基本上都在,?!背鞘袝縿?chuàng)始人古德表示,“找回鹽都”活動不僅僅是一次全民尋根之旅,,也是一個重新構建本土文化自信的過程,,鐘旭的參與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撐作用,其珍貴性不亞于沿途發(fā)現(xiàn)的鹽業(yè)遺跡,。
鐘旭讓人敬佩的另一方面在于其學識,。在“尋訪大自貢歷史文化遺存”微信群內,鐘旭被成員們奉為“活辭典”,。平時從不在群內聊閑篇的他,,一旦有成員提出問題,會第一時間給出如手術刀般精準的答案,。

“我有很多疑問,,剛好在鐘老師這里找到了答案?!钡?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總策劃鐘逸和鐘旭二人相識多年,,每逢春秋季節(jié)便相約到彩燈公園露天茶館喝茶。
“他既不求名,,也不為利,,他不是簡單地抄寫資料,而是帶著自己的歷史觀在做這件事,?!痹阽娨菪哪恐校娦窨胺Q功力深不可測的“掃地僧”,,他在《了不起,,鐘老師!》一文中寫道,,自己總是按捺不住崇敬和好奇,,詢問古稀老人花費十年之功的目的和意義,對方回答這些材料幾經(jīng)離亂,,細瑣但珍貴,,散佚較多,得之不易,而攏之也不易,。
鐘逸稱自己是除作者外,,仔細通讀《鹽場井灶錄》第一人,為此花費了近兩年時間,。此外,,他還主動提出,幫視力開始下降的鐘旭校對稿件,。采訪結束時,,鐘逸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天剛剛上學的女兒問自己,,和其他城市名稱相比“自貢”二字怎么聽起來有點怪,?他回答自貢兩個字當中,藏了一個“井”字,,這個隱去的“井”才是這座城市的核心內涵,。
編輯:余耀
責任編輯:陳繼東
編審:吳山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