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脾胃病
不只是脾胃虛,更是腎虛了
教您冬季事半功倍調好脾胃
↓↓↓
冬季氣溫寒冷,,脾胃易受影響,,輕則感覺寒涼,,重則引發(fā)拉肚子等癥狀,影響工作和生活,。中醫(yī)建議冬季調補脾胃虛寒,,重視腎陽問題,通過溫補腎陽,,達到治療脾胃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
美味食療方
補腎又健脾
冬天經常脾胃不舒服的人,,可以喝牛肉羹,不僅簡單易做,,而且脾陽腎陽雙補,,是日常保健的食療方,。

肉桂:入腎經,能溫陽散寒,,是溫補腎陽的首選,,促進身體的消化吸收。
花椒,、胡椒等食材: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但藥性相對較弱。
牛肉:性溫,,能健脾益氣,。
炒面粉:白面粉炒制后,溫性更強,,更有助于健脾,。
蔥花和香菜:增加食欲,芳香醒脾,,促進脾胃功能,。
對于已經出現脾腎陽虛癥狀的人來說,建議使用中藥方劑來調理身體,。例如,,四神丸能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補骨脂:作為君藥,,發(fā)揮著核心作用。具有溫補腎陽,、益火補土的功效,,為身體源源不斷提供熱量。
肉豆蔻:作為臣藥,,輔助君藥加強療效,,其溫中散寒、澀腸止瀉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
五味子:五味俱全偏于酸,可以把補充的陽氣斂住,。
吳茱萸,,紅棗,生姜:三味藥物共同輔助肉豆蔻穩(wěn)中散寒,。
艾灸調理脾胃病
穴位選擇有講究
艾灸是一種傳統(tǒng)中醫(yī)療法,,通過在特定穴位上施灸,可以治療相應的虛寒性疾病。在進行艾灸時,,配穴的選擇非常講究,。
足三里穴+中脘穴
這兩個穴位合在一起,稱為合募搭配,,能夠暢通脾胃系統(tǒng),。

取穴: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緣與肚臍眼連線的中點,,正好對準胃部,。
關元穴
對于腎陽虛的情況,可以艾灸關元穴,,補腎培元,、溫陽固脫,起到溫補腎陽的效果,。

取穴:關元穴位于肚臍眼下3寸,。
小貼士:
艾灸的時間一般為每天10-15分鐘。
走出誤區(qū)
養(yǎng)好脾胃
誤區(qū)1 喝粥養(yǎng)胃
小米粥或雜糧粥易加重反酸,!熬粥時不建議放太多難以消化的雜糧,。雜糧在熬粥前,一定要提前浸泡一夜,,然后再熬得爛爛的才會易消化,,像薏苡仁這些雜糧性涼,也不適宜長期食用,。
誤區(qū)2 多喝雞湯養(yǎng)脾胃
肉湯易滋膩礙胃,!老母雞湯等肉湯容易滋膩礙胃,不建議每天食用,??梢砸恢芎纫坏絻纱巍?/p>
誤區(qū)3 只要名字有“養(yǎng)胃”的中成藥就好用
養(yǎng)胃中成藥選擇需慎重,!附子理中丸和溫胃舒適合脾腎虛寒者使用,,但香砂養(yǎng)胃丸是化痰濕的,更適合胃脘脹滿者使用,,千萬不要用錯了哦,!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李鈺華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