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完畢,,沖水,。水流和氣流把馬桶中的細菌沖到空中,落在馬桶蓋上,、毛巾上,,以及每天都要塞進嘴的牙刷上。
這個場景想想就難受,,所以牙刷套應運而生,,不少人習慣把牙刷頭罩起來,不讓外面的細菌落在上面,,但是這樣真的會更衛(wèi)生嗎,?

“裸放”的牙刷有多臟?
牙刷的刷毛多,,但牙刷上的微生物種類,,比刷毛還多。
01?如果你家很干凈
用過的牙刷上,,最主要的細菌是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e),、微球菌(Micrococcaceae)、放線菌(Actinomycetaceae)和鏈球菌(Streptococcaceae),。使用時間越久,,細菌的數(shù)量就越多。
想通過使用抗菌材質(zhì)做的牙刷來抑制刷毛上的細菌生長,,其實并不太現(xiàn)實,。抗菌材料在恒溫恒濕的實驗室環(huán)境里或許能大展身手,但你在家使用就說不好了,,畢竟溫度,、濕度、酸堿度等等條件都會有差異,可能會影響抗菌效果,??傊咕浪⒂幸欢ㄗ饔?,但不要依賴,。
好在這些細菌都不足為懼。畢竟只聽說過不刷牙得牙病,,沒聽說過刷牙導致生病的吧,?
這幾種細菌,基本來自人的口腔,,是你口腔里的“原住民”,,也就是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如果你不擔心吞咽口水會生病,,那么也不必擔心牙刷上的這些細菌會致病,。
另外,一般來說,,細菌數(shù)量越多,,致病能力越強。但是牙刷每天都要經(jīng)歷至少 2次的清洗,,因而刷毛上面的細菌數(shù)量也就不會特別多,,致病可能性也更小。
02?如果你家挺臟的
如果你洗漱的地方衛(wèi)生狀況比較糟糕,,或者你的口腔衛(wèi)生糟糕,,就是另一回事了。
早在100年前,,人們就意識到了牙刷污染的問題,。口腔內(nèi)發(fā)生感染時的有害細菌,、握牙刷時手上的細菌,、沖馬桶時產(chǎn)生的氣溶膠里的細菌,都可能對牙刷造成污染,,讓“外來戶”細菌在牙刷上安營扎寨,。
在浴室衛(wèi)生和口腔衛(wèi)生都不好的情況下,牙刷上占大頭的細菌,,就可能不是“原住民”,,而是“外來戶”了。
這些“外來戶”致病力都不強,,而且并非有致病菌就一定會導致疾病,,但這也給健康埋下了一點小隱患,,更給我們的內(nèi)心造成了沖擊,還有一點點犯惡心,。
所以,,最好每3個月?lián)Q一次牙刷,扔掉細菌隱患,;而且使用3個月后,,牙刷刷毛已經(jīng)發(fā)生了磨損,甚至變形,,達不到很好的清潔效果了。

給牙刷戴套更好嗎,?
因為牙刷離馬桶,、下水道都太近,很多人比較介意,,所以牙刷套就這么被發(fā)明出來了,。
把牙刷頭給罩起來,會讓刷頭更干凈嗎,?有個樣本量不大的研究,,可以供大家參考一下。
2007年,,研究人員招募了10名口腔健康情況良好,、都住學校宿舍的大學生,給他們發(fā)了新牙刷,。
第一個星期,,大學生們刷牙后,都把牙刷放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等牙刷自然干燥,;
第二個星期,大學生們在刷牙后,,都給牙刷套上一個上圖那樣的塑料刷頭套,。
實驗結束后,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把牙刷上的細菌沖下來培養(yǎng),,然后跟同型號,、同批次的新牙刷進行對比。
你猜結果怎么著,?
跟上文提到的牙刷常見“原住民細菌”,,以及作為對照的新牙刷相比,這些牙刷上過度生長了一些微生物,,比如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革蘭氏陰性需氧菌(gram negative aerobe)和機會性病原體(opportunistic pathogen)。
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是引起肺炎,、軟組織感染,、尿路感染甚至敗血癥的主要病原體之一,是比較兇猛的致病菌,。如果使用者口腔黏膜有破損,、免疫力低下,使用這樣的牙刷就可能給健康帶來麻煩,。
原因也不難理解,,牙刷套雖然能隔絕部分外來細菌和灰塵,但一方面它畢竟沒有殺菌作用,,牙刷上已有的來自環(huán)境或口腔的細菌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牙刷套阻礙了水分的蒸發(fā),,濕潤的環(huán)境給細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
牙刷要戴套嗎?
1 “裸放”牙刷:
細菌主要來自口腔正常菌群,,環(huán)境惡劣,、口腔衛(wèi)生不佳會增加致病菌數(shù)量;
主要是致病力弱的細菌,;
2 “戴套”牙刷:
細菌來源與“裸放”基本一致,;
適合細菌生長,致病力強的細菌數(shù)量顯著增加,。
總的來說,,用完牙刷,把水分盡量甩干,,放在干凈的地方就可以了,,用牙刷套反而畫蛇添足。如果出遠門,,需要帶上牙刷,,也最好先把牙刷充分干燥后再裝上牙刷套。
(來源:科普中國)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