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陳俊伶
嚴冬之下,,群鳥南遷,。
在全球9條主要的候鳥遷飛通道里有4個經過我國境內,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和中亞–南亞候鳥遷飛通道在四川境內重疊,,為遷徙水鳥提供了重要的停歇,、越冬或繁殖棲息地。
究竟有多少水鳥選擇在四川的濕地越冬,?今冬,,170余位鳥類調查隊員在四川省林業(yè)和草原局(以下簡稱“省林草局”)的組織下,對全省21個市(州),、100個縣(市,、區(qū))的149個調查單元進行深入調查,足跡覆蓋省域大部分越冬水鳥集中分布區(qū),。
近日,,初步調查結果已經出爐,。作為四川首次全省范圍越冬水鳥調查,調查怎么做,?取得了哪些成果,?記者進行采訪了解。
有何區(qū)別,?
首次覆蓋全部市州,,調查方法更加規(guī)范
這不是四川首次進行越冬水鳥調查。
2016年,,四川省林業(yè)廳曾首次完成冬季水鳥調查,,在23個點位記錄到63種33540只水鳥;自2017年起,,由成都觀鳥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各地觀鳥會等機構共同自愿發(fā)起了連續(xù)九輪的“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然而受限于路途,、經費等問題,一直沒有將調查范圍覆蓋全省,。今年的調查由省林草局牽頭組織,,有了專項經費的支持,人員組織更加充裕,,調查點位設置更加全面,,并制定了系統(tǒng)的調查技術和工作方案。
調查范圍上,,今年重點增加了往年未納入的川東及三州地區(qū),。如川東地區(qū)的州河、巴河,、渠江,、赤水河等區(qū)域,甘孜州的雅礱濕地,、涼山州的大橋水庫,、安寧河流域等為首次調查,所涉市(州)也從去年的13個增加到21個,。
為避免由于鳥類移動造成數量偏差,,采用同步調查的方法將調查周期限制在10天以內。而調查范圍的擴大,,更為調查增添了難度,。
因此,,今年在調查方案中規(guī)定需要對調查區(qū)域進行全面的“預調查”,,即在正式調查前把需要調查的區(qū)域快速地走一遍,,提前設置路線,確定重點調查區(qū)域,?!坝行┬略龅狞c位涉及區(qū)域范圍大,如果直接去現場找鳥,,花的時間會很長,。”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員闕品甲說,。
“預調查”的實施大幅度提高了正式調查的效率,,十天內,百余名調查隊員兵分多路同時行動,,確保覆蓋全省的一百多個調查單元順利完成,。

如何調查,?
透過望遠鏡,,統(tǒng)計水鳥數量和種類
路線和方法已經確定,進入鳥類棲息地后具體如何調查,?
“重點是統(tǒng)計數量和種類,。”綿陽師范學院教授劉昊已經參與越冬水鳥調查多年,,這次主要負責綿陽涪江江岸的水鳥調查,。調查期間,他習慣開輛越野車,,載上高倍望遠鏡和相機自上游往下游調查,。

“通過望遠鏡,,大概每次可以觀測直徑一公里的鳥類,,每隔一公里停下來數一次,一天下來,,大概能記錄二三十公里,。”劉昊說,。
“200只,,紅頭潛鴨;50只,,綠頭鴨……”將望遠鏡安裝在三腳架上,,調好角度,弓著身子,,劉昊快速地透過鏡片分辨清楚江面一群鳥的數量和種類,。而面對天上飛的鳥群,,則會用胸前掛著的手持式望遠鏡靈活追蹤。身邊的助手會同步用筆在調查表上進行記錄,,同時通過手機上傳現場圖,,留下具體定位。
水鳥調查,,不僅要記錄江面上的,,也要觀察綠洲生長的樹上的鳥。普通人從岸邊往江面看,,往往只能看到水鳥聚集在一起,,似密密麻麻的黑點,但調查人員實際上只需要十幾秒,,就能預估到數量并識別種類,。
既要數得快,還要看得準,,怎么做到的,?劉昊分享,一群鳥并不需要一只只數,,真正的訣竅在于巧用望遠鏡,。“根據經驗,,一個望遠鏡筒的視野里大約能裝25只鳥,,只用移動望遠鏡,看看這群鳥需要幾個筒可以覆蓋住,,再乘以25,,就是鳥的大概數量了?!?/strong>
掌握方法后,,接下來就是熟能生巧。深耕動物生態(tài)學,、水鳥多樣性多年,,劉昊能一眼認出的鳥類已有上百種。一片水域,,可能同時出現十幾種鳥類,,他表示,望遠鏡下,,鳥類的外形區(qū)別會被放大,,要想快速分辨,重點要抓住鳥類外觀上明顯的如胸口顏色、鼻子形狀等特征,。
結果如何,?
更多珍稀鳥類現身,鳥種數量穩(wěn)中有升
數據顯示,,歷時十天,全省范圍內90種,、16.66萬只水鳥被記錄下來,。其中,雁鴨類占水鳥總數的七成,,白骨頂成為四川“第一大鳥族”,,共有19978只。

與第八輪四川盆地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記錄的74種,、7.86萬只相比,今年四川越冬水鳥的種類,、數量實現了雙提升,,為歷年之最。
闕品甲介紹,,數量的驟增與調查范圍的擴大有直接聯系,,鳥種數量整體上呈現穩(wěn)中有升趨勢。但更令人欣喜的,,還是越來越多種類的珍稀水鳥在四川露面,。
此次調查,發(fā)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7種共130只,,除了過去熟知的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黑頸鶴,、朱鹮,,過去主要越冬于東南沿海的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也出現在鏡頭里,。此外,,此次調查還發(fā)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3種共955只,主要為小白額雁,、鴛鴦,、花臉鴨、鹮嘴鷸,、小鷗,、紫水雞、灰鶴等。其中,,中華秋沙鴨發(fā)現數量超過50只,,從分布范圍到數量上都有明顯擴增。
有首次出現的:姬鷸成為四川新增鳥類記錄,;黑臉琵鷺在1980年前后曾有過調查記錄,,今年首次留下了影像記錄。

也有“結伴”出現的:朱鹮曾在2023年1月記錄過1只,,不過當時并不確定其來源,而這次記錄到7只,,基本可以確定是自然擴散,。卷羽鵜鶘去年首次在四川發(fā)現,今年則帶著同伴連續(xù)第二年在四川越冬,。
與此同時,,越冬水鳥的棲息地現狀、干擾因素也被記錄下來,。調查人員發(fā)現,,釣魚、游憩等人類活動是水鳥的主要干擾,,在部分區(qū)域,,河道清淤造成的水位變動也影響了鳥類分布。
四川作為“千河之省”,,幾乎所有濕地類型都有分布,,鳥類分布也較為廣泛、分散,,這實際上為生態(tài)保護工作增添了難度,。“鳥類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和穩(wěn)定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接下來還要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深入整理、分析,,為日后四川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闕品甲說,。
編輯:余鳳
責任編輯:陳翠
編審:吳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