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解作散珠簾,,春氣氤氳萬物蘇。北京時間2月18日18時7分,,鐘聲叩響季節(jié)的門環(huán),,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二個樂章——雨水,便在天地間鋪展開它水墨淋漓的卷軸,。冰雪消融的潺湲聲,,麥苗返青的拔節(jié)聲,雨絲垂落青瓦的叮咚聲,,這些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天籟,,比貝多芬的月光更清冽,較莫扎特的小夜曲更空靈,。從扶犁的田舍翁到揮毫潑墨的文人客,,再到油紙傘下的現(xiàn)代城市漫游者,都在這個節(jié)氣里聽見了生命里蘇醒的密碼,。
01
時雨如詔,,稼穡始忙
雨水是春播的號角
“輕風扶著嫩柳,春雨斜織著,,山朗潤起來了……”雨水順著大地的掌紋游走,,將冬日板結的山川脈絡,浸潤得肌理通透,。雨水匯聚成涓涓細流,,為江河湖泊注入新鮮活力,一改冬日的干涸景象,。濕地在雨水的滋養(yǎng)下重煥生機,,水草豐茂,成為眾多候鳥,、魚類棲息繁衍的天堂,。森林中,樹木貪婪地吮吸著雨水,,枝繁葉茂,,為野生動物提供充足食物與隱蔽居所,。萬物在春的懷抱中各得其所,維護著生物多樣性的精妙平衡,,推動生態(tài)系統(tǒng)持續(xù)良性運轉,。
二十四節(jié)氣是鐫刻在農(nóng)耕文明骨血里的時序密碼。雨水是春播的號角,,標志著“耕牛遍地走”的繁忙景象,。當“雨水”二字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款款而出,便宣告了“東風解凍,,散而為雨”的農(nóng)事詔令,。雨水之名,既是對自然現(xiàn)象的描摹,,亦是對“春雨貴如油”的農(nóng)事期許,。雨水節(jié)氣的降雨,如同給越冬作物注入一劑?“助長劑”,,冬小麥在雨水滋潤下,,分蘗拔節(jié),生機勃勃,;油菜也綠意盎然,,為開花結籽積聚能量。老農(nóng)扶著犁鏵望向遠山,,知道這場“貴如油”春雨的份量,。
02
雨打青瓦
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
在中國文化中,雨水是自然的,,也是藝術的,。春天的雨水既是潤物的甘露,亦是文人墨客筆下的意象,。在這片土地上,,雨水似乎天生帶著平仄的韻腳。從李商隱“紅樓隔雨相望冷”的孤寂,,到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雨水浸潤了中國文學的血脈。杜甫草堂前的細雨至今仍在“隨風潛入夜”,,韓愈筆下“天街小雨”潤出的草色依舊朦朧如煙“草色遙看近卻無”,。李商隱在巴山夜雨中剪過的燭花,蘇軾在雨水中竹杖芒鞋上的清響,,陸游“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最終匯聚成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那個向春山的詩意背影——一個永恒的旅人,冒著小雨,,朝著春天的山野走去。
1974年,,詩人余光中在中國香港的料峭春寒里,,聽著“雨打在樹上和瓦上,韻律都清脆可聽,。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于中國”,。他將雨水融入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寫下經(jīng)典的散文《聽聽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里面,。……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p>
03
雨水里的民俗畫卷:
拉保保,、回娘屋、回贈油紙傘
中國古人尊重自然,,敬畏天時,。在雨水節(jié)氣里,也滋生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比如四川父母攜子“撞拜寄”,,于雨中尋干親,,寄托“雨露滋潤易生長”的期許,這一習俗已演變?yōu)閺V漢“保保節(jié)”,,稱為“拉保?!薄?/p>
雨水節(jié)氣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帶的一項民俗,。民間到了雨水節(jié)氣,,出嫁的女兒帶上罐罐回娘家拜望父母,瓦罐中燉煮的蹄髈與豌豆,,既是孝心,,亦是農(nóng)耕社會“春補”智慧的縮影。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節(jié),,岳父岳母還要回贈雨傘,,讓女婿出門奔波,能遮風擋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順利平安的意思,。
油紙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木工祖師爺魯班的妻子云氏為了保護丈夫免受雨淋,,創(chuàng)造了一種能遮雨的工具,。她將竹子劈成細條,蒙上獸皮,,制成了一種形似“亭子”的雨傘,,這就是最早的油紙傘的雛形。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fā)明了紙,,紙傘應運而生。為了增強傘的韌性,,人們在傘面上涂刷防水桐油,,這就是現(xiàn)代油紙傘的由來。文人雅士們常常在上油前題寫姓氏或字畫,,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宋代時期,油紙傘已經(jīng)廣泛使用,,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痹凇栋咨邆鳌返任膶W作品中,,油紙傘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明代時期,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這表明了當時油紙傘的制作工藝已經(jīng)相當成熟,。
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油紙傘因其繁瑣的手工工藝而逐漸淡出了日常雨具市場。盡管如此,,它在一些重要場合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杭州亞運會開幕式文藝匯演中,,160名“國風少年”手撐油紙傘,,以地為畫、踏墨而舞,,展現(xiàn)了非遺的獨特魅力,。

04
分水油紙傘的“古藝新生”:
《考工記》精神的當代延續(xù)
分水油紙傘是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qū)分水嶺鎮(zhèn)的民間工藝品,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油紙傘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68歲的畢六福從小跟隨長輩學習制傘技藝,,是分水油紙傘畢家第六代傳人,,也是分水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封面新聞記者,,分水油紙傘以瀘州本地盛產(chǎn)的桐油,、楠竹、皮紙等作為原料,,傘身輕便美觀,,傘面詩畫兼?zhèn)洌扔袑嵱眯?,又有藝術價值,。分水油紙傘的制作工序復制,“分水油紙傘的傘骨選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經(jīng)選材,、劈骨、穿線,,化作傘骨如劍,。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制手工棉紙,傘面手工精繪彩圖,,并在傘面刷上特制熟桐油,,防水透光,成就‘雨中青荷’般的傘面。油紙傘制作有90多道核心工序,,少一道都不行,。”
近些年來,,畢六福在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還對油紙傘進行大膽地創(chuàng)新和改進,先后開發(fā)了加紗工藝油紙傘,、無桐油味油紙傘等,,卡通元素、熊貓元素和川劇元素等圖案被印上傘面,,為歷史悠久的油紙傘注入了新活力,。
對于油紙傘的民俗文化內涵,畢六福說,,傘的繁體字“傘”里面有五個“人”,,上面的是大人,下面的人是小孩,,意思是大人要承擔家里的重任,。古人在重大場合和時間節(jié)點都會用到油紙傘,例如結婚,、生孩子,、搬新家。尤其是結婚的時候,,父母一定會送油紙傘,,寓意“油紙油紙,早生貴子”,。
從魯班之妻發(fā)明“亭蓋”的傳說,,到明清“家家制傘”的盛景,再到現(xiàn)代機械化沖擊下的匠人堅守,,油紙傘見證著手工業(yè)文明的韌性,。其繁復的工序中蘊含的“天時、地氣,、材美,、工巧”造物哲學,正是《考工記》精神的當代延續(xù),。這種“古藝新生”,,也恰如雨水節(jié)氣本身——既守著“春耕需雨”的古老智慧,又融入了“智能灌溉”的現(xiàn)代科技,,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碰撞中達成和解,。油紙傘不僅是遮雨的工具,,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工藝美術的代表。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文化的精髓,,成為了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橋梁,。
古人持傘踏青,、避雨農(nóng)耕,是油紙傘與雨水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影視劇《白蛇傳》中的油紙傘,,見證仙凡之戀,戴望舒的《雨巷》中,,則讓油紙傘承載了東方美學的特質,。而現(xiàn)代漢服愛好者執(zhí)傘游園,讓非遺在國潮中煥發(fā)新生,,更凸顯出油紙傘作為精神符號的傳承。
當我們在春雨中撐開一把油紙傘,,觸摸到的不僅是桐油的溫潤,,更是一個民族對天地時序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尋,,折射著古老農(nóng)耕文明對天地的敬畏和順從,,也倒映著現(xiàn)代人尋找精神原鄉(xiāng)的眸光。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張宏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