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成都七中是名校的代表,,江湖上流傳著太多關(guān)于這所學校的“傳說”,。
4月12日,這所學校即將迎來120歲生日,!回顧成都七中的校史,,從墨池書院的書卷悠長,到現(xiàn)代學府的智識璀璨,;從蜀地人文的沃壤,,到科學星火的搖籃。
何為名校,?名校何為,?在建校120周年之際,川觀新聞記者從校史中找到了這樣幾個小故事,,給大家呈現(xiàn)不一樣的成都七中,。

“一班兩院士”
“七中的每一棵樹,,張興棟都爬過”
1950年,,12歲的沈際洪踏入了成都縣立中學校(成都七中前身)的大門,成為初六十九班的一員,。
迎接這屆新生的校長叫劉文范,,這位畢業(yè)于西北大學的高材生,曾以中學教師的身份在成都從事過多年地下工作,。赴任成都縣立中學校校長后,,劉文范做了三件大事:集聚了賈仲康、張玉如,、曾復儒等一批名師,,擴大了校園,并收回了墨池,。
盡管學校擴大了許多,,但劉文范依然覺得還不夠。
恰逢此時,,一所當時硬件最好的學校在成都磨子橋建成,,經(jīng)過劉文范多番爭取,已經(jīng)從成都縣立中學校更名的成都七中迎來了遷校的機會。
1954年夏天,,已經(jīng)16歲的沈際洪全程參與了學校搬遷,。從青龍街到磨子橋,新學校全面升級的硬件,,為師生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
1956年的秋天,伴隨最后一封錄取通知送達,,沈際洪所在的班,,所有同學全部考上大學,遍及清華,、北大,、川大,、電子科大等省內(nèi)外高校,。
在這批畢業(yè)生中,有一位男生叫張興棟,,在成都七中讀書期間,,張興棟是著名的“費頭子”。所有老師和同學都記得他喜歡爬樹,,“七中的每一棵樹,,張興棟都爬過?!?/p>
51年后的2007年,,這位愛爬樹的“費頭子”,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更早的1995年,,這個班的另一位畢業(yè)生葉尚福,同樣當選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班兩院士”,,多年后,已經(jīng)成為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沈際洪憶及這段求學時光,,除了感嘆成都七中的老師們教書厲害,,更感嘆成都七中自由包容的氛圍——“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才的可能,這是七中‘真教育’的精髓之一,?!?/p>
為學生賭上自己前程的校長
他添上的1分為中國多添一位杰出科學家
幾乎和沈際洪在同一年代踏入成都七中校門的,,還有一位學成歸來的成都七中學生解子光,。
從武漢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解子光回到成都從教,后被任命為成都七中新一任校長,。
四年后,,這位素來溫和的校長罕見地發(fā)了一次火——一位叫王昂生的高三學生,成績單上9門功課全是滿分5分,,但因為出身問題,,他的操行只有4分。
在那個年代,,這1分之差,,意味著王昂生只能上一個較差的大學或大專。
解子光十分生氣:“像王昂生這樣的每門功課滿分的學生,、成都市的‘三好學生’,、成都七中的學生會主席都得不了5分,還有誰能得,?”
他憤然提筆,,把原來的4分改成了5分,并加蓋了校長印,。
王昂生后來回憶,,“加蓋校長印”,也就意味著校長為了學生的前程,,賭上了自己的前程,。
后來的事實證明,解子光校長賭對了,。王昂生從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畢業(yè),,后來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減災中心主任,還為中國贏得了世界防災減災最高獎——聯(lián)合國災害防御獎,。
解子光添上的1分,,讓中國多添了一位杰出科學家。
聯(lián)合國災害防御獎的2萬元獎金,,王昂生拿出1萬元設立了獎學金,,另外1萬元,他邀請母校成都七中的老師們?nèi)チ艘惶吮本?/p>
那張1958年的八開大小的彩色畢業(yè)證書,,王昂生一直珍藏,,“這是一張決定我一生命運的證明?!?/p>
校友捐贈的一本烈士證明書
記錄著一位倒在金沙江畔的21歲鐵道兵
2020年,成都七中校友聯(lián)絡辦收到了一包成都七中校友捐贈的物品,,總共有5樣東西:一本烈士證明書,、一副領章帽徽、一張黑白的全家合照、一本泛黃的成都七中學生證和一枚成都七中?;?。
這些物品的主人,叫孫劍明,,是成都七中高68屆2班的一位校友,。1968年3月,孫劍明響應國家號召,,參軍成為成昆鐵路上的一名鐵道兵,。
當外國專家斷言中國西南是“鐵路禁區(qū)”時,孫劍明和30萬建設者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刻下1096公里的回答,。
1970年4月17日,,塌方的巨石將孫劍明21歲的青春永遠封存在了金沙江畔的隧道深處。
噩耗傳回成都,,孫劍明的父母悲痛欲絕,,但兩位老人還沒來得及擦去淚水,卻強忍著悲痛說了一句話:“當兵就要有犧牲的準備,,劍明沒有做完的事情,,其他兄弟接著做,?!?/p>
孫家父母讓孫劍明的兩個哥哥也參了軍,還是當鐵道兵,,還是孫劍明生前的連隊,,還是修成昆鐵路。
孫家三兄弟,,全部是成都七中的學生,。面對時代和國家的需要,兄弟三人,,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踏上了同一條路。

(圖片由成都七中提供,、視頻由成都市教育局提供)
編輯:金艷
責任編輯:冉華陽
編審:韓鈺
0